您现在的位置:札达县 >> 札达县美食 >> 帕里河畔有人家
01:33

帕里河弯弯曲曲向前延伸,沿着河畔逆流而上,穿过河谷牧场后,站在雪山顶上远眺,一个形似“堡垒”的村落便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巴卡村卡热组。

卡热组,一个边陲自然村,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楚鲁松杰乡巴卡村。这里平均海拔米,山高谷深,每年大雪封山半年。

“卡热藏语意为‘坚固的堡垒’。据传,卡热的先民曾居住在悬崖上的洞穴里。堡里仅有一扇门进出、一条路通达。旧西藏,楚鲁松杰十分封闭,盗匪猖獗,凿穴群居是为了防御强盗。”村里老人索朗多杰说。

图为楚鲁松杰乡巴卡村卡热组(年12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陈尚才摄

76岁的索朗多杰和老伴旦增措姆一直住在村里。如今,老两口搬进边境小康村新房,卧室、客厅、厨房、储物间、厕所等布局合理,宽敞的院落里开满鲜花。“以前哪敢想能住这么好的房子。当年解放军赶跑土匪,我们才走出土堡,在对岸山腰上建起属于自己的家。”

沿着河床,索朗多杰带着记者来到原来的住处。只见悬崖上洞穴密布,在经年风吹日晒和雨水冲刷下,多处已坍塌。里面没有窗户,一片漆黑,只留下石灶和已熏得发黑的石凳。

随着国家对边境地区的投入不断加大,卡热人先后3次兴建或改建住房。年,巴卡村边境小康示范村项目正式启动,按照人均30平方米的标准,卡热群众每家都分到一套独家院落。

年底起,新华社记者曾在楚鲁松杰乡蹲点调研,数次来到卡热组采访,记录下这个很难抵达的边陲小村群众生产生活的沧桑巨变。近日,记者再次走进这里,处处感受到新变化。

卡热组目前共有19户77人。走在村道上,可以看到一幢幢藏式小楼,村民家门前的树叶泛黄,脚下是青稞留香的田野,深秋的边陲古村宛如嵌在深山里的一幅油画。

图为卡热组藏族妇女穿戴的宣舞服饰。(楚鲁松杰乡政府供图)

改变,从年起加速,这一年楚鲁松杰撤村设乡。

记者两年多前蹲点采访时,卡热组到乡政府仅50公里,但全是土路,汽车需蜗行1个多小时;每到冬季,村民靠光伏板存电用电,遇上数日大雪只能点油灯照明;为寻找手机信号,人们要爬到半山腰,固定点位与外界联系。

“现在手机信号覆盖到村里,跟在阿里地区读书的孩子视频通话,联系卫生院医生看病,给乡政府汇报放牧巡边情况都很方便。”29岁的村民仁青欧珠说。

44岁的巴卡村党支部书记次白益西感慨地说:“如今村里连上了电网,自来水接到了家里,打电话上网很方便。很多群众期盼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封山问题曾最为困扰当地群众。如今,楚鲁松杰乡通外柏油公路已建成通车,卡热组新建的水泥路也连接上柏油路,通行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图为深秋时节,美丽的卡热组全景(年9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格桑朗杰摄   

年,卡热组农牧民运输队正式成立,很多青壮年参与到工程运输、车辆管理中来。两年来,运输队创收几百万元,有力助推群众增收。

每年夏秋季节,仁青欧珠会去附近工地打工,他还学会了电焊、盖房技术。“放牧巡边、打工挣钱,各不耽误。”他说。

村容村貌也跟着变化。“卡热组自发修建了垃圾填埋场,每户人家在房前屋后植树50棵,订立村规民约爱护环境。”曾前往沿海学习考察的次白益西,对当地优美的人居环境十分羡慕。“如今,我们的美丽乡村愿望正在实现。”

次白益西的两个孩子分别在拉萨和阿里上高中。“我们这辈人受条件所限,错过了上学的机会,所以稍有条件就全力支持孩子上学。”次白益西介绍,组里已有4名学生考上大学,其中两人毕业后返回楚鲁松杰乡就业。“我鼓励孩子考大学,毕业后返回家乡,守护、建设祖国的边陲。”(记者曹健、陈尚才、格桑朗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