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义授衔照
杨义与赵学道(38军老兵通信连司务长)
年7月,我由新疆军区陆军第七师20团代理团长,调到西藏自治区阿里军分区任副参谋长。之后又被任命为阿里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职务。年调到武警黑龙江总队任副总队长。我和我的战友们,在祖国西南边陲整整工作了十年,每当回忆起战友们的音容笑貌和共同战斗、生活的往事,仍历历在目,常使我热血沸腾……。
阿里地区平均海拔约米,与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印)接壤,当时阿里地区总面积为31,平方公里,人口人。平均每6.4平方公里才有一人。阿里地区是高山缺氧的地区,人员行动困难,每年有7个月的时间是冬季。10月份就大雪封山,来年4月下旬才雪融路通,驻守部队到5月份才能实施换防。年以前,山上驻防部队的营房全是土坯房屋,冬季取暖依靠多公里外的新疆供应焦炭。军分区自己的运输力量只有一个汽车营,每年5月至9月上旬,必须将一年用的物资运送到各个边防站、人武部,以及山上军分区机关和直属分队。只有达巴边防站和莎壤边防站不通汽车,完全依靠雇请地方藏民用牦牛运送物资。
阿里地区经济落后,没有工业生产,是纯粹的游牧区。当地居民全部是藏族同胞,信奉喇嘛教,该地区政府机关设在狮泉河。
阿里地区号称“高原上的高原”,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冈底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全都交汇于此。山高、谷深、坡陡,气候多变、空气稀薄,呼吸异常艰难。
阿里军分区当时管辖、守卫的边境线全长公里,其中与印度交界公里,与尼泊尔交界公里。军分区辖9个边防站,其中札迭县达巴和莎壤两个边防站不通汽车,前往这两个边防站的道路是公里的羊肠小路。
那时边防站的装备、交通工具,通信设备及营房设施都非常落后。由于地形险峻,再加上资金不足,一直无法架设通信线路和修筑公路。冬季大雪封山后,守防部队有7个月不通家信,看不到报纸
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和装备设施的落后,每年开山换防,解决一线边防站的供应,尤其是达巴和莎壤边防站的运输,是我们分区机关和领导工作的重点之一。一到运输季节,分区就要组织工作组,到日土、革吉、扎达葛尔四县征调牦牛头次,来保障巴达和莎壤两个边防站所需物资供应运送到位。雇请牧民赶牦牛去边防站驮送物资,每个牧民每天2.70元,每头牦牛每天5.90元。这两个站路途远,山路崎岖,往返一趟需八九天时间,且途中又无食宿补给站,运输途中牦牛的损伤和物资的缺失问题十分突出,直接关系到牧民的切身利益和执勤部队的物资保障。
为此,我曾两次带工作组深入边防站调查研究,召开现场会,群策群力,研讨解决的办法。最后确定解决的办法是,首先加强对牧民的“三讲”宣传,一讲为边防一线部队运送物资对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意义,二讲部队守防与保障牧民生存安全的关系,三讲藏族同胞和守防部队亲如一家,守好边防是部队与牧民的共同任务,部队需要牧民的支持;二是改革牦牛驮运方法,在叶城县订做了副牦牛驮运架,规格有大有小,主要是根据所运物资的规格使用,使牦牛驮运起来更牢固更便利;三是组织工作组,每组2-3人骑马随驮运队一起行动,加强运送过程中的管理,发现间题及时纠正。
经过对牧民的反复宣传,牧民的思想通了,再加上制定的方法切合实际,牧民牦牛的损伤大大减少了,而运送的物资由原来每次缺损20%,降低到史有3%-4%的正常范围。担负运输任务的牧民对我们的做法交口称赞,伸出拇指说:“金珠玛米亚不都!”,藏语,解放军好的意思。
山上一线守边部队,主要任务是巡逻执勤,把守哨卡监视对面动向。部队通常不进行常规训练,主要是高原缺氧不宜开展训练。根据资料,这里夏季缺氧率为26-32%;冬季为46-52%,人们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高强度活动,会加剧高山反应,初期多见于头痛,昏迷,气喘,不思茶饭、失眠,严重时导致肺气肿、心脏病、血压和血项大幅度改变,甚至威胁生命。为保证部队战斗力和全体官兵的身体健康,上级规定驻阿里地区的部队定期换防,干部定期轮换。部队的军事训练,每年换防下山后,到叶城军分区留守处驻地进行。山上守边的8个边防站与军分区的联系,主要靠无线电台。
阿里地区的十年戍边。最令我怀念的还是我的战友们,我们在一起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同心同德,战胜严酷的自然环境,完成了上级赋于我们的各项任务,他们都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亲兄弟。
前排左一杨义与七师20团常委年在河北固城
穆洪千同志时任分区侦察科长,是解放战争时期参军的老同志。在阿里地区工作十几年,对情况十分熟悉。常年的高山缺氧,他患上了高血压、心脏病。他热爱边防工作,从未因身体不好耽误过工作。记得,年9月,军分区组织工作组下基层,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决定留他在分区机关未让他参加工作组。于是,他找到军分区政委齐跃东同志,执意要随同工作组到最艰苦的莎壤边防检查站,他恳切地说:“请领导放心!我的身体没有问题,去边防一线能坚持到底。”他到扎达县后,换乘骑马,并随同驮运队押运物资,路上行走四天到达莎壤边防站。在边防站带病一住就是十几天,同基层干部同吃同住。
在此期问,他根据多年边防工作经验,调整了夜间岗哨执勤时间,一人二班轮值改为每人每夜一班,保证了战士充足的睡眠。因为高寒缺氧地区,夜间起来一次,再入睡至少需要一个小时左右,这样计算下来,夜间双岗,每个战士轮值一小时,每次每班要有两名战士换岗,由当夜21时至翌日6时,全班每名战上就要两次起来换岗,有四小时不能休息。由每次执岗一小时改为每次执岗二小时,再加入睡需要的一小时,夜间起来一次,既保证了夜间执岗,战上的睡眠时间又可以增加一小时。
组织上考虑到高山缺氧对他身体的影响,决定他回到军分区在叶城县留守处担任主任工作。
留守处是军分区机关和边防部队的保障部门,下辖的单位很多,除留守处机关外,还有汽车营、边防营、营建办、轮训队,服务社,家属院等,行政管理十分繁杂。时常有贯彻内务条令不坚决、纪律作风涣敞的现象。特别是汽车营,每年都有交通肇事,光给被撞伤的群众吃药疗伤的费用,每年少则几千元,多则要上万元。
年,穆洪千同志到职后,首先集中时间,狠抓汽车营,以营连干部为重点,抓部队纪律作风的整顿和条令条例的贯彻执行,对照本单位仔在的问题,找原因,定措施。并建立起严格的请销假制度、车辆管理制度、内务和环境评比制度,坚持每周对照检查总结。很快汽车营的而貌改变了,部队显得生龙活虎,营区卫生和环境都有很大的改观。到当年年底,再没发生一起交通肇事。军分区领导满意,干部战士顺心,对穆洪千同志交口称赞。
穆洪千同志虽然身在山下,但他仍不忘一线部队的建设和工作,特别是对边防一线守防部队怎样编成,才更加适应阿艰地区的执勤、作战,训练以及提高战斗力的需要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同时南疆军区也在征询基层的意见。穆洪千同志依据多年边防工作经验和深入调查研究,针对高山缺氧这一当地的最大特点,提出:缩减机关人员,减少指挥层次,加强一线防守兵力的建议。即阿里地区不设边防团,只编18个边防连,每年8个边防连担任山上防守执勤任务、另8个在山下叶城留守处完成训练任务,余下两个连作为军分区机动连队。此项建议经南疆军区论证,认为符合阿里地区的实际情况,同意开采纳了他的方案。
年,我调回武警黑龙江总队,穆洪千同志不久也离职休养了。年,老穆来东北办事,我们得以重逢,战友相聚,往事历历在目,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我至今还保留着我们相聚时的合影照片。
杨义与、穆洪千
唐枫同志任分区司令时,我担任分区参谋长、他在阿里地区上作十多年,对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了如指掌,堪称阿里老边防。他熟知骑马走哪条小路能通往边防站,也熟悉牧民常年行走的小道。以往,我们下基层,从扎达县下乘汽车去达巴边防站,若骑马走牧民放牧的小路是90多公里,需要两天的时间;如果走近路,只有60公里,骑马当天就可以到达。但是大家对近路并不熟悉。唐司令带领司令部工作组,亲任向导一路骑马翻越两座山,只用一天就顺利到达达巴边防站。同行人员无不敬佩。
唐司令抓工作求真务实,雷厉风行,敢于承担责任,与官兵的关系非常融洽。在达巴检查站下基层蹲点时,他都是直接同干部战士对话,掌握第一手情况,生活上也同干部战士一样,从不搞特殊化。边防站的生活很艰苦,晚饭基本都是面条和咸菜。一次,司务长拿来两盒打开的猪肉罐头,放到工作组的饭桌上,想给首长改善一下伙食。唐司令走进食堂,看见战士们的饭桌上没有罐头,二话没说拿起罐头倒进盛面条的大盆里,说:“这两盒罐头.大家一起吃!”在场的全体官兵都为首长这种与士兵同甘共苦的精神所感动。还有一次,他在边防站检查工作时发现,很多战士嘴上都起了泡,经了解是缺少维生素所致。回到分区后,在分区科以上干部会议上亲自部署,边防一线部队换防时,要为他们多准备一些药品,特别是维生素类的,要保证边防执勤分队官兵的身体健康。
在前往莎壤的头一天,他的老胃病犯了胃轻度出血,同志们竭力劝说他回去治疗。他却执意不肯,说:“休息一晚就会好,明天照常出发。”他又对我们说,打仗轻伤还不下火线呢,我这老胃病不算什么。
三岗边防检查站班长刘胜兵,入伍,老家在四川农村。当兵三年,两年在山上驻守,是连里的优秀班长之一,全班在他的带领下,没有发生任何问题,出色地完成上级交予的各项任务。年4月,老母亲不幸病逝,连里批准他回家处理丧事。他当即表示,老母亲病逝确实很悲伤,有家里人处理后事,就不回四川老家了。他说:“连队再有三天就要上山守防,山上的任务重,是大事,我家的事是小事。”刘胜兵这种热爱边防、扎根边防,舍小家而为国家坚守边防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全连官兵。刘胜兵平时非常刻苦,工作积极主动,不怕苦不怕累。刚入伍时,他的实弹射击成绩不好,一次及格,另一次不及格。他不甘心落后,每天午饭后,主动练习射动作要领,经过两个多月的刻苦练习,在后来的第一练习、第二练习实弹射击中均取得了优秀成绩。
在山上边防站防守时,他不顾高山缺氧经常为班里体弱的战友站岗,一年之内多达40多次;星期日部队休息时,他还始常主动代替战友为班里出公差。刘胜兵热爱部队、热爱边防、执勤训练积极刻苦,乐于助人的表现,多次受到连里的表扬,两次受营嘉奖,被阿里军分区树立为优秀班长的典型,号召阿里军分区的全体官兵向刘胜兵学习。
我已离休多年,但对阿里边防的战斗生活和朝夕相处的战友的回忆,始终珍藏在我的脑海里。阿里是祖国的重要门户,也是锻炼我们和考验我们的大熔炉和试金石,我对那些曾在阿里工作过的老战友们,对为阿里边防建设作出贡献的老同志们,还有正继续战斗在阿里边防斗争第一线的年轻官兵们,永怀敬意!
作者简介:杨义,年6月生于黑龙江依兰县。年于依兰县参军,在独立师一团二营五连战士。年11月入党。年11月辽沈战役时编到38军师团一营机枪连,先后任战士、副班长、文书、班长、文化干事、副指导员和团作训参谋。年在石家庄步校学习。年任团一营参谋长。年12月任38军司令部参谋,年2月在沈阳军区参谋大队学习一年,年3月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两年半。年5月任师司令部侦察科长,年5月任军司令部侦查处副处长,年2月陆军3师8团任副团长,年陆军7师20团任代团长,年西藏阿里军分区副参谋长,年任参谋长,年至年2月在北京军事学院学习。年6月西藏阿里军分区副司令,年2月调黑龙江省武警总队任副总队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