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荣华
邳州地处沂泗河下游,地势低洼,历史上泗水横穿邳州南部,山东南来诸水在邳州境内注入泗水,形成泗水(故黄河)水系。明代后期泇运河(中运河)开通,纵贯邳州全境,运河水系取代故黄河水系,成为邳州境内的主要水系。由于封建时代政治腐朽,河道失修,治理失当,水患频繁发生。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邳州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达多次,其中大多是洪涝灾害。
民国时期,邳州乃至苏北最大的一次洪灾,发生在年秋。现代著名作家萧乾曾以旅行记者身份采访鲁西和苏北,他撰写的见闻录《流民图》中所描写的那次洪灾被载入《中国运河文化史》:“民国24年(年)7月上旬,黄水夺鲁西运河南段及微山湖南泻,导致中运河水势猛涨,苏北邳县、宿迁运堤漫决,新安镇(今属新沂市)一带洼地变为泽国。被水面积,若以运河(今邳州运河镇)为中心,那么北至七八十里外,东至炮车,西到大许家,南到清江浦,综计灾区5千平方公里,灾民数逾百万。”江苏省运河乡村师范学校(今运河高等师范学校)由黄海之滨迁来邳州刚满一年,苦心经营的校舍、农场果树及园圃皆毁于洪流。据《江苏省运河师范学校校志》记载:“师生目睹惨状,莫不同声一哭。”所述便是此次大水造成的惨剧。
由于洪涝水患频发,邳州素有“洪水走廊”与“泽国”之称,长期以来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三大地貌特征:湖多、墩多、口多。
湖多——源自地势低洼
地势低洼,积水成湖,故而湖多。民国《邳志补》山川卷收录二十八湖,一一标示方位与距州(县)城的里程。民国初年尚未干涸者,有赵村湖、倚宿湖、坡里湖、西溜湖、旧城湖。旧城湖,位于邳州旧治(遗址在今睢宁县古邳镇),《邳志补》记载:“康熙七年(年)陷于水,广袤(长宽)十七里,受岠山水,终岁不涸,蒲芦弥望(满眼都是),居人利焉(居民用蒲草芦苇编织卖钱养家活口)。”
卷中所列“二十八湖”,官湖未在其中。如今邳北官湖镇跻身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之列,历史上也曾是湖。清代文学家鲁通甫(江苏山阳人)所撰咸丰《邳州志》:“官湖,源出沂州芦塘湖,湖中有莲藕菱茨之属(类)。”
又有比湖更大者,称“黄海”,位于今邳州议堂镇黄海村。北临运河,昔日洪水泛滥,一片汪洋,犹如湖海。
新中国成立后,兴修水利,根治水患,洼地不再积水;湖海干涸,垦为良田,有的湮灭无迹,而大多作为地名依然存在邳州版图之中。《江苏省邳县地名录》(年编印)所收地名为“湖”的,尚有二十六处。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古时邳州人捞鱼摸虾的地方,称为“下湖”。陵谷变迁,虽湖海变为平畴沃野,但把“下田”叫“下湖”,至今未改。流行于邳州地区的长篇歌谣《胡打算》:“一日卖浪把湖下,遇群小鸡在路边。”其中“把湖下”就是“把田下”。
墩多——源起宅基垫高
旧时为防洪涝灾害,邳州人把住宅垫得高高的,叫作“墩”。明嘉靖《邳州志》山川卷载有七十二墩,民国《邳志补》则有七十三墩,皆有名录,分属三乡十七社。而《江苏省邳县地名录》所收地名为“墩”者仅有三十六处,其中比较有名的如赵墩、大墩等。赵墩,为陇海铁路邳州境内小站,西临碾庄,曾为台赵线与陇海线的接点车站,在台儿庄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墩,今属邳北四户镇,因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而闻名。
又有与“墩”类似者,称“台”。《诗·大雅·灵台》记载:“四方而高曰台。”邳州由于地势低洼,以前总是先挖土垫台,然后在台上建造房屋,台子越高则房屋被水浸泡的可能性越小。村庄前后的汪塘就是当时挖土垫台遗留下来的。现在邳州民居高于地面的“墩”“台”不多见了,然而作为历史地貌的特征依旧保留在乡村地名中,《江苏省邳县地名录》所收地名称“台”或“台子”的,有四十三处。
旧时宅居“墩”与“台”逐渐消失,新的庄台在邳州滞洪区出现。年冬至年春,在今新河镇(原胡圩与新集乡合并组建)垫筑第一期滞洪庄台,总长米,用土51.6万立方米。年在中运河续办工程中,利用邳洪河、民便河堤顶垫筑第二期庄台,总长2万余米,台顶高程达23米至25米。两期庄台筑成后,共安置民居户。据水利部门查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邳州境内筑有庄台处。如此众多的民居庄台,不失为邳州颇为壮观的一道风景线。
口多——源由河流众多
邳州境内河流之多,在江苏乃至全国皆属少见。以中运河水系为主要水系,近代又形成沂河水系、徐洪河水系,与中运河水系合称“三大水系”。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长时期大规模治理,邳州拥有42条主要河道,分属中运河为主的“三大水系”。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江苏省骨干河道名录的批复》中确认,邳州境内有流域性河道6条,首列中运河,其次为沂河、邳苍分洪道、徐洪河、房亭河、京杭运河不牢河段;区域性河道4条,为邳洪河、陶沟河、西泇河和三沟河。此外,还有重要跨县河道16条、重要县域河道4条,另有20多条河道不在名录。“三大水系”的河流总计58条,纵横交织,形成河网。
河流多,自然河口多。一是支流与干流交会之口,二是津渡之口(渡口)。据民国《邳志补》记载:“邳州津渡,凡八十有六,在运河者十六,在沂河者十八,其余皆在支流河道上。”津渡之口,皆有渡船供行人往来与货物运输。掌渡人,有的是世代传承,有的则是义渡(不收取任何费用)。沂河上有个“哑巴渡”,因一位哑巴老人摆渡而得名,留下很多故事传说。渡口在今陈楼镇圈子村,附近修建了两座沂河大桥,“哑巴渡”成为历史文化遗存。邳州运河的渡口,最大的当属运河镇渡口,由摇橹木船改为轮渡,每天不仅渡过数以万计的行人与车辆,还渡过许许多多南来北往载有货物的重型汽车,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被运河大桥所取代。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桥梁逐渐取代了渡口。据年不完全统计,邳州市共有大中型桥梁座、小型桥梁座。邳州主城区原有3座运河大桥,不久前又建成一座凌波横卧运河的龙化大桥,全长米,也是我国千里大运河上的第三长桥。目前还有两座正在建设中的大桥,一座是长米的中山大桥,另一座是长米的新港大桥。两座大桥建成后,将撑起城区交通网络发展的新格局,带动运河两岸经济文化及邳州新港同步发展。
纵观古今,邳州地貌特征的形成及变化,成为运河流域新时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与进步的见证。
(邳州文化研究会供稿,郑舟提供图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