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华社
“房子一次比一次盖得好,这已是我家的第四代房。”72岁的楚松村村民欧珠加措在二层藏式小楼里和记者聊着天,不时喝上一口酥油茶。“这样的生活,小时候都没敢想过。”
楚松村位于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的深山里,隶属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楚鲁松杰乡。这里地处偏远,每年大雪封山半年,从拉萨出发星夜兼程,也得两天才能到达。
年,新华社记者曾到楚松村采访,推出《西藏阿里楚松村“四代房”:中国边陲巨变的缩微影像》报道。近期,记者再访楚松村,感受这里发生的新变化。
行走在楚松村的水泥路上,凝视一面面白墙青石,眺望一院院小康新房,聆听一段段巡边放牧的故事,记者被这里的变化所震撼,被普通人的家国情怀深深感动。
欧珠加措出生在西藏民主改革前。“那时村民除了给寺院纳税、支差役外,还要提防土匪的劫掠。”在老人的记忆里,地里产的青稞不多,村民牛羊也很少,家人从来没有吃过饱饭。
当时村民的居住条件也非常有限。在欧珠加措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他家的第一代房。这是一间十多平方米的低矮土坯房,人必须弯腰才能进去,里面一片漆黑。“没有沙发和家具,一家人只能躺在地上睡。”他说。
楚松村的改变,来得比较晚。由于这里长期与世隔绝,鲜有外人进入,当年西藏民主改革如春风吹过万里高原时,楚鲁松杰成为西藏仅有的几个没有进行民主改革的地方。
年开始,楚鲁松杰正式纳入党和政府的管理体系;年,楚鲁松杰举行乡党委和政府成立挂牌仪式,此后坐上“发展快车”。
随着国家对边境地区投入的不断加大,楚松村群众先后3次兴建或改建住房。年,楚松村边境小康示范村项目正式启动,按照人均25平方米的标准,欧珠加措分到了一套独家院落。
“看到‘四代房’,就知道西藏民主改革好,改革开放好。”楚鲁松杰乡党委书记陈淇介绍,按照阿里地委的规划,还将在楚松村筹建“四代房博物馆”,把“固边先锋楚鲁堡垒”的党建品牌擦得更亮。
从楚松村背后的山腰处往下看,沿着如许藏布江,依次排列着村里的土坯房、土木房、砖石房和框架新房,“四代房”呈现出的四种色彩与大山浑厚的土黄色融为一体。
国家发展没有落下这个偏远的小村。“这几年,村里最大的变化,就是配套设施逐步完善。”51岁的村民次仁贡桑说,现在乡里通上了柏油路,接入了国家大电网,家里也用上了干净安全的自来水。
欧珠加措的大女儿在阿里地区当老师,每年都会接老人去住上一段时间。“有了这么好的房子,这么好的配套设施,山里的生活不比城里差。”欧珠加措说。
作为村里的党员和优秀双联户长,次仁贡桑的日常工作就是组织青壮年运营村里的农牧民运输队,发展苗木产业,让大家的钱包“鼓起来”。同时,组织群众踊跃参与到放牧巡边中,守好身边的一草一木。
“这里是我们的家,山在那儿,国和家就在那儿!”次仁贡桑坚定地说。
车驶离楚鲁松杰,再次回望楚松村,回望“四代房”,记者内心久久难以平复,各族干部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边陲,不断续写着巨变的新故事。
(据新华社拉萨电)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