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工作人员正在将西红柿藤蔓搭上绳子。
村民自己种,管理水平低、单位产量低;承包给外地客商,承包者却不愿投入、村民收益低。丁青县协雄乡协麦村的60座温室大棚该何去何从?
近年来,丁青县结合实际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引来“金凤凰”,按照“政府+企业+合作社”的模式进行合作和管理,协麦村的60座温室大棚摇身一变,成为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新门路。
强强联手激发大棚新活力
协麦村的60座蔬菜温室大棚,于年建成,后因缺乏技术投入,蔬菜品种单一、产量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未能实现大棚种植的收益最大化。
这一困境的转变,要从年第八批天津援藏干部王春雷在协麦村的调研说起。
在对温室大棚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后,王春雷和协雄乡政府多次协商,最终达成共识——引进企业对温室大棚进行专业化经营。
这年底,在天津援藏队的牵线搭桥下,做食用菌产业的贾士博带队赴丁青考察。很快,发展生态农业产业链的想法在贾士博的脑海里生了根。看到种植技术市场的空白,他决定留下来。
丁青又称“琼布”,被认为是大鹏鸟的故乡。年3月,贾士博取天津的“津”与传说中大鹏鸟的“鹏”,在该县成立了津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随后,丁青县投入扶贫产业资金万元,津鹏农业出资万元,于同年5月在协麦村创建丁青县农业生态产业园,占地亩。
津鹏农业与协麦村签订合作协议,雇佣17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进行农业种植工作,每人每月工资元,其中4名管理人员为元。
不久,津鹏农业又新建了一座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大棚,开启了花卉产业化发展之路;年,丁青县投入产业资本万元,津鹏农业投资万元,建设了丁青县农产品物流园区。
协雄乡乡长习小庆参与了温室大棚“改头换面”的过程,“跟津鹏农业合作,这对全村乃至全县来说都是个好事情,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黑科技”描绘农业新图景
“刚接手温室大棚时,泥土板结不说,还夹杂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石头,塑料膜也是‘千疮百孔’。”津鹏农业副总经理王春博回想起大棚过去的样子,一脸心酸。
一场“由外至里”的升级改造迫在眉睫。修补、更换破损的顶膜,给大棚加盖“棉被”,以抵御寒冷;用过筛网去除土中的石块,增施有机肥,科学改良土壤,增加肥力;将单一的漫灌改成滴灌、雾化喷灌、小蜜蜂喷灌,节约用水的同时提高土壤的保水性;新增选种机、播种机、旋耕机等机械,实现棚内种植机械化运作……一项项“黑科技”逐一上阵。
雇佣的17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津鹏农业对他们的种植技术进行了升级。特邀内地的技术人员现场教学、发放技术手册、观看教学视频……经过一年多的针对性培训,4名管理人员学会了育苗、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其他13人也能熟练完成日常种植工作。
作为17名种植员的师父,技术员沈继会对他们的转变很是欣慰。管理员次巴在师父的帮带下,慢慢学会了大棚种植的要点,“按照我们以前的种植习惯,把种子撒在地里就差不多完事儿了。跟着师父学习了一年多,我才明白种植也是一门技术。”
如今,走进农业生态产业园,座座温室大棚里或是绿叶葱葱、生机勃勃,或是硕果累累、蔬果飘香。最吸引人的是被称为“花乐园”的平米的智能温室大棚,棚内丁香、玫瑰、海棠、文竹等余盆花卉,让人如临花海。
“种”出来的红火日子
今年端午节放假期间,“花乐园”花卉大棚陆续迎来从县城和周边地方过来买花和参观的人。
丁青县人社局的向秋平时酷爱养花。趁假期,她特意叫上老公和姐姐一起过来转转。闲聊中,她告诉记者,“自从有了这个花卉大棚,生活都变得更有乐趣了。我是这里的常客,这些花很新鲜,价格也很实惠,我挑的这盆天竺葵50元,姐姐买的海棠花才35元。”
待顾客挑选完盆栽后,管理员罗布耐心地将远处的花盆填补到空缺的地方。在此之前,他刚安排好其他员工一起把大棚的放风口关闭,以保证棚内的温度不低于15℃。
原本靠跑长途运输为生的罗布,因为找货难,收入越来越少而选择来到园区工作,一直干到现在。由于他普通话说得好,又肯吃苦,被选为管理员,在家门口就业成为了现实。
每年的五六月份是虫草采挖季节,但自从年来到园区工作后,罗布就再也没去挖过虫草,“这两个月公司会多给我们发元的补助工资,我一个月就能拿到元,这比我以前的收入都要高得多,每天还能吃到新鲜的菜。”对于这份工作,罗布十分珍惜。
不仅是罗布,其余16名员工也是全员在岗。这几天,西红柿、青椒、黄瓜等蔬果陆续迎来采摘时节。过去一周里,他们采摘了一千多斤蔬果,全被学校、五保集中供养中心、县政府食堂等客户“一抢而空”。
“目前,我们正在修建13个高标准的温室大棚,预计今年8月投入使用。届时,泉水豆芽、巨峰葡萄、巧克力草莓、柚子等等将有望走上群众的餐桌。”王春博指向不远处的大棚,那里,丁青现代农业大门正在缓缓打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