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党中央作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决定以来,阿里地区各级党政组织和各族干部群众,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统筹整合人力、物力、财力助推脱贫攻坚,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迈出坚实步伐,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

至年,阿里地区累计减贫户人,贫困发生率从年的28.7%下降到0,全地区个贫困村(居)全部退出,噶尔、日土、普兰、札达、革吉、改则、措勤7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阿里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年、年荣获全区综合评价良好市地,年、年荣获全区综合评价优秀市地。

短短5年时间里,这片以高寒缺氧、地广人稀而闻名的土地,就此发生了深刻而显著的变化。无数群众告别贫困、挺直腰板,昂首阔步在小康之路上,用勤劳的双手绘就出一幅徐徐打开的独属于藏西高原的幸福画卷。

产业扶贫治穷根

8月的噶尔县,红柳花开,绿树成荫,处处迸发着勃勃生机。

在噶尔县生态产业园里,来自左左乡的加布正在细心地给植株绕秧。从他熟练的手法来看,很难想象就在4个月前,他还仅仅是个只会放羊的牧区汉子。

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是康乐新居的配套产业项目,总投资余万元,建设了座温室大棚,包括各类蔬菜、水果和鲜花大棚,以及花卉展示售卖区,每年收取租金90余万元,解决就业近百人,并且还在逐年递增。群众在园区就业不仅能赚取工资,还能接受专业培训,学到种植技术。

“当时,我也是听乡亲说园区里能挣钱还能学技术才过来的,来了之后非常满意,一个月工资有元,实在找不到比这里更好的工作了。我一定要好好珍惜,多向老师学习,靠自己的本事改善家里的生活。”加布乐呵呵地说道。

放下羊鞭,学到技术,种上蔬菜,领取工资——加布的新工作新生活,实在很不错。

近年来,阿里地区坚持正确处理好发挥优势和补齐短板,农牧民城镇就业和就近就便、不离乡不离土、能干会干的关系,把建产业、兴产业、富产业作为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长期脱贫、增收致富、建成小康的长久之策和固本之举,积极培育种养业、发展文化旅游业、民族手工业、商贸流通业等扶贫产业。

先后研究确定了“十三五”时期产业扶贫项目85个,概算总投资14.06亿元,2年85个产业项目全部完工,投入运营82个,投入运营率达96.5%。切实发挥产业扶贫项目带贫减贫作用,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85个产业扶贫项目利益联结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人,82个投入运营产业扶贫项目带动受益脱贫群众人,实现人均增收元。2年新建产业扶贫项目24个,总投资.4万元,全部开工建设,完工20个,占83%。

通过抓住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科学合理谋划产业发展布局,不断培育壮大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项目,引进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规范经营管理,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产品产量质量,产业扶贫逐渐成为了脱贫群众持续增收致富的“稳定器”。

易地搬迁挪穷窝

推开确达位于噶尔县易地扶贫搬迁点康乐新居的家门,一应俱全的家具电器,精心装修过的墙壁、地面和阳光房映入眼帘,小康气息扑面而来。

过去的确达是改则县物玛乡达热村的一个普通牧民,一家五口人挤在帐篷里,靠着不多的牲畜勉强维持温饱,一年到头收入不到1万块钱。常年没有电,用水得自己到河里挑,特别是在冬季,日子过得格外艰难。

年,确达一家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这一年,他们全家搬入了易地扶贫搬迁新居,并在政府的安排下,确达在阿里地区工商联当起了保安,妻子也在康乐新居合作社里找到工作,夫妻俩一年下来有4万多元的收入,一家人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

“在搬入新房子以后,我就知道苦日子已经远去,小康生活真正来到了我们家。”确达由衷地说道:“现在也有稳定的收入,家里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我一定要在工作岗位上多做一些实事,回报党和政府,为阿里的发展尽一份力量。”

不仅是确达,全地区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群众都搬进了一套套宽敞明亮的新家,日子也过得越来越红火。

“十三五”以来,阿里地区统筹规划安置点布局、民居设计、配套建设、村容村貌和产业发展,整合资金11亿元建成3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成安置住房19.23万平方米。年7月,户人全部搬迁入住。配套建设完成40个产业项目,投入运营38个,与名搬迁群众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制发《阿里地区关于进一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力度的实施意见》,认真指导各县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深入调研确定户人到人到户精准帮扶措施。大力推进“十项提升工程”和商业网点、便民超市、集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安置点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

同时,建立健全安置点党组织和自治组织,加强社区治理,提升服务管理能力。阿里地区3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中,新成立居委会4个,新设便民警务站2个,新建党组织13个和依托当地原有10个党组织对搬迁群众进行日常管理服务,并通过集中宣讲、走村入户等形式开展政策宣传、思想引导,切实让搬迁群众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变农牧民为城镇居民,实现从“要我搬迁”向“我要搬迁”,“要我管理”向“我要管理”转变,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思想稳定、生活幸福、安居乐业。

转移就业促脱贫

在札达县底雅乡食堂里,人们总会看见女厨师次仁桑姆忙碌的身影。她做出的饭菜美味可口,得到全乡干部职工的一致认可。

曾经次仁桑姆是当地的一名贫困户,苦于没有一技之长,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当地政府得知她的情况,推荐她参加了札达县组织的在河北邯郸进行的第三期酒店餐饮培训,并顺利取得了中式面点师五级证书,到底雅乡食堂当上了专职厨师。

“现在我每年收入超过了3万元,成功实现了脱贫,为家里减轻了很大的负担,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从什么都不会的普通农牧民变成了一个专业的厨师,我一定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厨艺,为家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次仁桑姆开心地说道。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阿里地区始终把就业工作作为“六稳”“六保”工作之首,以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为目的,以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和就业能力为出发点,不断提高就业服务质量,以搭建就业平台,创造就业机会为突破口,不断提高就业工作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全地区就业局势和社会的稳定。

阿里地区成立了由地委、行署主要领导挂帅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对做好就业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工作思路,为工作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地区人社局多次深入7县开展实地调研,结合各县区实际确定了就业目标任务,将就业目标任务、责任落实到具体县和人,形成了阿里地区就业工作层层推进、层层落实的良好局面。

—2年,全地区累计举办各类农牧民技能培训班期32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人次;培训后实现就业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人次;转移就业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人次,实现创收3.49亿元。落实地县级干部帮扶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2年累计实现名阿里籍应往届高校毕业生全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名。

通过扎实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和“以工代训”培训,积极强化思想宣传引导,挖掘一批通过转移就业实现增收致富先进典型让次仁加布、嘎日等脱贫群众现身说法,教育引导脱贫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和就业观念,有效激发脱贫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苦干实干的积极性,提高稳定就业率,实现脱贫群众从“要我脱贫”向“我要发展”转变。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今天的阿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那些励志而感人的脱贫典型故事,还在不断地上演。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