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在北辰区
“民族团结一家亲乡村振兴携手行”联合采访活动中中国小康网刊发
产业发展注活水——北辰丁青侧记(三)
还没走进次旦扎杰家的院子,一股青椒炒牛肉的浓郁香味就扑鼻而来。在丁青县协雄乡朗通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户次旦扎杰夫妇热情地把媒体采访团迎进了他们平方米的“新家”。
丁青县副县长刘宏强介绍,这个易地搬迁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投入天津援藏资金万元,年3月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完成入住,且配套了幼儿园、卫生室、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服务设施。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难题,村民们又靠着丁青县充满活力的产业发展,提高了收入水平。
作为排在乡村振兴战略首位的“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做大做强做优乡村产业,才能保持乡村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近年来,通过北辰区援藏丁青工作队的努力,丁青县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文化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产业“活水”,为群众打开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北辰区的活水来了
丁青县是虫草生产大县,土壤营养低、作物生长周期长,青稞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青稞好种,不用管太多,每年4月份种下青稞,五六月份上山挖虫草,7月份回来正好收青稞,一年下来也就是1万多块钱收入。”丁青县协雄乡协麦村村民、丁青县农业生态产业园管理人员罗布巴丹介绍,“自从年5月份来到丁青县农业生态产业园后,我在这里学习种植技术,慢慢成了技术骨干。现在一个月工资元,挖虫草的季节还会有一些补贴,年底还有分红,现在一年差不多有6万元收入,爱人挖虫草还能有1万多元收入。”
罗布巴丹所在的农业生态产业园,就是年5月天津市北辰区与丁青县协雄乡合作成立的丁青县津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项目投资万元,采用“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合作社”的模式,由政府牵头,确立项目,引进企业;企业整合资源,产学研合作,因地制宜,负责经营管理和商业化运作;合作社组织村集体和农民进行种植和园区管理,形成研发、生产、销售的一条龙模式,也就是“津鹏模式”。产业园改扩建原有温室大棚60座,新建智能温室1座。产业园投产以来,日均蔬菜供应量达斤,实现年营业额60万元。同时,津鹏公司在觉恩乡复制拓展建设了土豆种植基地。
“第一年产值才5万多元,第二年是20多万元,到现在60万元,逐年在增加。对于前期投入大后期回收慢的农业来讲,这样的效益很令人欣慰。”津鹏公司总经理贾士博表示,“但是在启动之初,当地很多农牧民不愿意放弃种青稞+挖虫草的生活方式,因为他们对我们引进的西瓜、西红柿、辣椒等农作物不熟悉,对温室大棚几乎没有了解,不知道前景如何。”
津鹏公司从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取了17人作为员工,从认识蔬菜开始手把手地教起。贾士博回忆道:“我们花了两年时间,把他们培养成能胜任的员工,像罗布这样的技术骨干甚至可以教别人怎么种植了。现在一期园区已经可以稳定生产,后面我们也在扩展园区,在技术稳定的前提下,在辣椒、西红柿、黄瓜等单品上要做出量来,为当地菜篮子保驾作出贡献。另外,我们也致力于让当地的土壤能够持续性发展,不让土壤出现板结,这也是我们对西藏环境的一种保护。”
津鹏模式加力升级
有了“津鹏模式”的成功,年北辰区再次投资万元,兴建了农业生态产业园项目二期,为丁青县协雄乡乡村振兴示范点配套产业项目,占地面积53.75亩,建设有花卉智能温室平方米、高效温室大棚10座,致力于打造集种苗品种展示、花卉品种推广、种植技能培训、花草科技创新于一体的昌都市最大的花卉生产种植及销售基地,由丁青县鼎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运营。
鼎农科技入驻以后,在“津鹏模式”合作应用的背景下持续升级加力,在农业种植上取得了新的进展,认真履行社会职责,积极贯彻国家“三变三金”的扶贫政策,参加“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积极开展蔬菜、水果、花卉种植,助推丁青县农业生态产业园及深加工项目,为丁青县农业产业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天津鼎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薄杨说,二期项目依然采用“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合作社为基础平台,企业为中心进行市场化运营,让村民直接参与到种植和管理工作。同时,通过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专业培训,让本地村民学习与掌握到现代化花卉种植技术,培育一批掌握新技术的“新农人”,致力于打造产业兴旺引领示范园,助力丁青乡村振兴。
鼎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春国介绍,基地运营期间为当地提供了15个就业岗位,带动建档立卡户增收脱贫。大棚所种植的黄瓜、西红柿全年亩产量均在三万斤以上,是昌都地区全年种植果菜基地之一。
“鼎农科技致力于科学种植,我们的技术人员为丁青县大棚种植提供免费技术服务支持,减少农药种植,建立蔬菜种植的健康产业,通过丁青县人社局和协雄乡政府的支持,已为丁青县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多人次。”薄杨说。
谈到未来的规划,王春国说:“鼎农科技将整合丁青县丁青镇及周边所有大棚在当地以‘蔬菜协会’模式发展,形成稳定的蔬菜市场供应,平衡当地蔬菜的质量及价格,促进当地农业健康发展。”
此外,王春国经过与相关部门咨询协商,打算以园区为基础,利用空闲土地开发房车营地等旅游项目,依托丁青县地处国道丰富的旅游资源,助力丁青县文化旅游发展。
冷链物流保驾护航
“在‘津鹏模式’的带动下,依托丁青良好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机遇,在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以天津北辰区对口支援西藏丁青县的优势力量为契机,继续扩大津鹏农业生态产业园规模,稳步有序实施冷链库、物流中心、仓储中心等产业项目,逐步构建起以科技研发、优质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高端物流、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丁青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更大飞跃,为丁青县产业发展注入‘活水’。”丁青县委副书记、政府常务副县长严俊对未来充满信心。
“过去当地农民不愿意种菜的原因之一就是卖不出去。我们建立了三个直销点,同时还在蔬菜批发市场销售。”贾士博说。受限于当地农产品运输、销售的短板,他们还建立了丁青县津鹏冷链物流园区,是丁青县城区内唯一的农产品物流交易集散地,园区位于昌都市丁青县朗通新区,毗邻国道,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可实现对国道周边乡镇以及相邻县区的全覆盖。
园区总占地面积25亩,分为三期建设,一、二期总建筑面积.74㎡,冷鲜肉交易区、蔬菜果品交易区、物流配送区、食品安全检测配套服务区及办公区五大功能区已于年1月起投入使用,可进行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粮油及干调等农副产品的交易、存贮、配送,满足丁青县人民的“菜篮子”需求。
“我们这个基地现在不仅承担着丁青县的三级批发市场,其他县也会不定时每周来此进行采购。”贾士博介绍说,“菜主要是从成都、西宁和云南过来,西宁占了90%。水果主要来自成都,而云南的蔬果则填补了冬季蔬菜的空白。去年实现年销售肉类吨,蔬菜水果吨。”而且,在丁青县商务局和投资公司的指导下,基地近三年来对于丁青冬季蔬菜、肉类的物价稳定也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特别是去年疫情期间,在保供稳价方面,园区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是昌都市的一个标杆。而且,园区的冷链物流仅仅是基地规划的其中之一,是昌都市二届二中全会物贸流通中心的战略定位,是要辐射周边地区的。”丁青县商务局局长、投资公司负责人四郎尼扎说,“园区还利用当地营养价值很高的小蓝青稞,开发出了一款精酿啤酒。”
四郎尼扎介绍,园区直接对接丁青县及周边的生产基地,实现产销对接,有力促进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能够提升丁青县自产蔬菜的市场竞争力,带动本地农民生产积极性,目前已带动并帮助丁青县协雄、觉恩等5个蔬菜基地销售农产品吨。
产业搭台文化唱戏
在为农业产业发展注入“活水”的同时,为拓宽丁青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打造丁青县文化产业中心,促进丁青文化文艺、手工艺等文化要素在产业园区聚集,推动丁青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丁青县还打造了占地面积平方米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区,其中商业楼项目.97万元全部来源于天津援藏资金。
园区街道两端口设置民族特色精神堡垒或精神牌坊,精确体现了街道的文化内涵。按照实际发展需求,园区设有唐卡展销馆、群众文化艺术馆、工艺品展销馆、特色书吧、创意产品店、民俗文化街、民族服饰乐器区、特色美食街等区域,各具特色、充满民族风情。
目前已有文化企业、特色书吧、特色餐饮店、民族用品店、音乐清吧、台球俱乐部、职校民族手工艺品销售店等41家企业签订了入住协议,正在营业22家,解决名脱贫劳动力就业问题。
为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当地文化产业,传承创新传统文化,园区对经营文化企业进行2年免租,对个体工商户进行3个月的免租。经营文化企业方面及大型用人单位多的商户解决3-4名建档立卡户就业。小型个体工商户解决1名建档立卡户就业,可适当享受相关扶持政策。第三方苏毗文传媒有限公司,解决本地未就业大学生4名,园区物业管理人员及安保人员从周边拆迁户及建档立卡户招用。
农业生态产业园找准了当地百姓吃菜难、吃菜贵的症结;冷链物流园区解决了蔬菜、肉类的销路问题;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对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形象、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北辰区近年来不断加大对丁青的支援建设力度,把对口支援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为丁青经济社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贡献了北辰力量。
正如北辰区合作交流办三级调研员杨海波所说,“天津北辰·西藏丁青‘民族团结一家亲·乡村振兴携手行’活动,正是落实区委重大部署,高质量落实对口支援西藏丁青的各项重点任务,在产业合作、人才交流、毕业生就业、结对帮扶等方面深化合作对接,持续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探索。”
文字、图片:中国小康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