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治白癜风的知名专家 http://m.39.net/news/a_5635137.html

阿里的一名农牧民在骑马捡哈达比赛中。新华社记者张汝锋摄

新华社拉萨12月6日电(记者周健伟、白少波、格桑边觉)32岁的吾金骑着8岁的快马“迪琼”,再现“赛马称王”的传奇。

尘土飞扬的西藏阿里赛马场上,他头戴吉祥八宝缎帽,身着绿衫、红裤,成百上千的观众把他团团围住,欢呼声响彻云霄。

这样的场景在雪域高原马背民族的记忆里,上演了千百年。吾金说:“我所穿的衣服、装扮,都是从当年格萨尔赛马称王时流传下来的。”

藏族格萨尔说唱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至今仍在藏族百姓间传唱着。西藏格萨尔说唱传承人斯塔多吉说,格萨尔赛马称王的故事在藏族群众中无人不晓,很多人认为西藏各地每年都会举办的赛马节就起源于此。

斯塔多吉说,古时候,格萨尔赛马可以称王。现在赛马夺冠的人,同样拥有很高的荣誉,会成为全村人的骄傲。赛马已经成为藏族百姓农闲、过节时的重要文化体育活动之一。

阿里的一名农牧民在骑马捡哈达比赛中。新华社记者张汝锋摄

十年前,吾金第一次称雄阿里赛马场。他说,小时候家里的马有十几匹,父亲也是村里最好的骑手,年年都是赛马冠军。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历史上马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承担了交通、运输、生产的重任。吾金的家在阿里地区改则县,小时候放牧、出远门几乎都要骑马。“那时候没有马,寸步难行。”他说。

20世纪70年代,阿里地区农牧局调研员达拉曾在乡镇工作。他说,那时不仅群众要骑马,干部下乡也得骑马,“一天下来,人在马背上直不起腰,下了马,路都走不了”。

改革开放后,随着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人们出行有了更便捷的方式。达拉说,从年后,马逐渐从藏族群众生活中淡出。

“现在,家家都有摩托车、汽车,没有人骑马出远门了。”今年赛马节,吾金和他的马乘汽车到几百公里的地区行署所在地,只用了几个小时。“要是骑马去的话,得跑好几天。”

阿里的一名农牧民在草原上遛马。新华社记者张汝锋摄

“吃草的马当然没有‘喝油’的汽车快。”吾金家里还有4匹马,除了赛马时骑一下,大多数时候都在草原上放养。

吾金花元买了一辆摩托车,又用元买了一辆皮卡车,“出行靠摩托车,运输靠皮卡车”。

生活在阿里札达县的曲吉桑姆从记事起就学会了骑马,村里通路后,父亲决定把家里实在没有用途的马卖掉,她哭了一个晚上。前几年,曲吉桑姆考到了驾驶证,成为村里第一个会开车的藏族姑娘。

曲吉桑姆把车从多公里外的拉萨开回家。她说:“当时村民到家里给我献哈达,有些人还觉得不可思议。”

前几年,曲吉桑姆凭借出色的驾驶技术,在县城找到了一份工作,有了固定的工资收入。

虽然马在运输、生产中的用武之地越来越少,但是随着各地节庆文化的繁荣,以及旅游业的兴起,马又回归到藏族人民的生活中。

一名阿里的农牧民为到冈仁波齐朝圣的印度香客牵马驼运物资。新华社记者张汝锋摄

阿里冈仁波齐山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住在山脚下的岗莎村村民组成牛马运输队,靠为游客提供骑马转山、运输服务,每年能赚到数万元。

岗莎村村民久米多吉说,以前收入从来没有这么多,未来会越来越好,家里的马一定会为自己驮来更幸福的生活。

在草原上,家有骏马还是公认的荣耀。吾金夺冠后,很多人看上了他的马,有人出30头牦牛换这匹马,还有人出价30万要买走。

“马就像我的家人,那不是用钱可以买走的。”吾金说,“我还要骑着它,拿下明年的冠军。”

“马已经不能当做普通的家畜了。”西藏自治区文化厅民族艺术研究所副所长阿旺旦增说,在藏语中,和马有关的词语、谚语达数百条,马作为藏族文化的符号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开放以来,马的变迁是藏民族发展进步的缩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