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是军事地理的载体。冀中南地区西临太行山,南抵黄河,东至渤海,北与京津相呼应。地理形势西高东低,西部以太行山地为主,中东部形成了太行山东麓的山前丘陵、平原地区。地形种类丰富,兼有山地、丘陵、平原、洼地等。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五台山的虖沱河自西向东流经冀中南北部,与同样发源于山西而流经冀中南南部的漳水共同构成了该地区的主要河流体系。常山关、井陉关、滏口关自北向南控制着横穿太行山的通道,对发生在此地的军事活动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人文地理环境方面,冀中南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展较好,交通便利,对地区战略地位、军事部署和行军路线等产生着重大影响。所以,对该地区的地理环境进行梳理和论述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西部太行山区的地形特征及其对军事活动的影响。冀中南地区西部的地形以太行山山地丘陵为主,其北界大致为骡切崖山、小五台山、灵山一线,与冀西北间山盆地区为邻,西与山西省相接,南以漳河与河南省相隔,其东大致与海河平原为界。包括今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的西部山区,南北长约千米,东西宽约90千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西北部和冀、晋两省交界地带多为中山,有些山峰海拔米以上,属于高中山,其余山地为低山丘陵。拒马河、唐河、潭沦河、沙河、瓷阳河、漳河等河流发源于此,并在横穿岭脊处形成峡谷,在盆地形成宽谷。河流切穿太行山,自古即为冀、晋往来交通之要道。“盖太行隔绝东西,实今古之大防,州军镇戍,沿山错列,凭高控险,难于突犯。”
战国时期,已有军事家利用太行山的地理形势助其实现军事目标。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前年),秦国起兵攻韩,秦王正告韩王:“我起乎少曲,一日而断大行。”大行即为太行山羊肠坂道,在韩国上党的北边。范睢曾劝说秦王:“王下兵而攻荥阳,则巩、成皋之道不通;北断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师不下。”秦出兵太行,便可使韩上党之军不能回援,使之国分为三,霸业可成。其后,白起先攻陉城,再攻南阳太行道,达到了预定的军事目标。“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
殷商靠山依水建都,古人在选择都城的时候均会考虑地理因素。冀中南地区西部为太行山区,地势较高,平均海拔达米以上。在太行山中有若干条横穿太行山的陉道连接东部平原,群山连绵,大大限制了军队的机动程度;反之,如果占领山地中关键的制高点,便可给予敌人致命一击。在山地和平原的连接地带,陉道的战略价值尤为突出,“交战双方在此遭遇,谁能捷足先登,就可以占据优势,而隘口一旦为对方夺取,战场形势就会急转直下,不可收拾”。秦汉之际的井陉之战便是很好的实例。
(二)中东部平原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其对军事活动的影响。冀中南地区中东部以海河平原为主。海河平原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西与太行山相接,东抵渤海。在行政区划上,包括今衡水、沧州、保定、石家庄、邯郸、邢台的平原地区。海河平原根据成因分为四大地区。
一是太行山东麓山前平原亚区,西连太行山山地,东至海拔40米或50米等高线而与冀中、冀南平原相连,南、北都止于省界,呈南北条状分布于太行山东麓。在山前平原的各个冲积扇之间存在许多扇间洼地,海拔较低,地表物质丰富细腻,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第二,冀中平原亚区,位于太行山东麓山前平原与沧州滨海低平原之间,北连京津境内平原,南与冀南平原相连。冀中平原是由古黄河与海河水系诸大支流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包括支流滹沱河、滏阳河)等河流泛滥淤积而成的冲积平原。
第三,冀南平原亚区,位于海河平原南部,北连冀中平原,南至省界,西与太行山东麓山前平原相邻,东以卫河、南运河与山东相接。其范围包括邢台、邯郸部分县。根据地理学的分区,冀南平原区又可分为大陆泽、宁晋泊洼地小区和清河、馆陶平原小区,都是河流冲击形成的冲击平原,地表平坦,适宜耕地。
第四,沧州滨海平原亚区,西连冀中平原,东临渤海湾,南、北均止于省界,为沧州东部沿海部分,是由古黄河、漳河、卫河及当地小河冲积和海水堆积而形成的冲积平原、海积平原。其地势低平,海拔高程一般在5米以下,由西南向东北缓慢倾斜。
综上,冀中南地区的东部平原属华北平原,主要由河流的冲积作用形成,土壤肥沃。平原地区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所以适合发挥骑兵、战车等高机动性兵种的优势,两汉之际的刘秀便充分利用了幽州突骑夺得河北。平原地区也是大规模军队决战的战场。
总体而言,冀中南地区的地形、地貌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西部靠近太行山东麓的山地丘陵地区。太行山在此横断东西,由此形成了为数不多的陉道,历史上有“太行八陉”之说,这些陉道控制着晋、冀东西走向的要道,使得冀中南地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二是中东部的河流冲积平原地区。该区以平原为主,主要由河流冲击而成,地形平坦,土地肥沃,人口稠密,利于耕种,是主要的农业区。无论是大一统时期还是王朝更替动乱时期,农业和人口的良好基础都可以为战争提供充足的后勤补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