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路线 https://news.360xh.com/202003/23/56277.html

这是一片壮美的土地,造山运动在世界最年轻的高原上挥洒,刻画出连绵千里的山脉和峡谷;沉默的雪山脚下,“亚洲水塔”释放出的冰河川流不息,汇入大江大河。

这又是一片极高极寒的土地,与之相伴而生的贫困问题千百年来困扰着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直到几年前情况仍不容乐观:到年底,域内全部74个县区均为国家级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9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5.32%。

作为曾经全国贫困发生率最高、扶贫成本最高、脱贫难度最大的深度贫困地区,西藏自治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脱贫答卷:年12月,全区最后19个贫困县(区)成功脱贫。至此,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现了“脱贫摘帽”,雪域高原迎来又一个历史性时刻。

这幅壮丽的画卷上,少不了教育浓墨重彩的一笔。

03:39

促进教育均衡,做大优质资源

“教室和宿舍里没有取暖设施,我们只能依靠校服和哥哥姐姐们穿剩下的旧棉衣来保暖。我们用水在户外,每到冬天,我们接触了室外冰凉的水,手上都要长冻疮……”年冬天,一封来自西藏日喀则市江孜县的求助信在上海浦东区的机关干部中广为流传。

信的作者是当时在江孜县江热乡小学读三年级的女孩格珍,在信里,她向对口支援江孜县的上海浦东区叔叔阿姨们求助,希望能为当地学生筹集一些御寒衣物。

今天,格珍如果回到母校,可能会认不出这个自己上过学的地方:宿舍有了电暖气,教室装上了现代化的教学一体机,宽敞明亮的食堂每天饭菜都不重样……

江热乡小学校长边旺对学校曾经的艰苦条件记忆犹新:“那时候学校没有暖气,宿舍也是几十人一间的大通铺。”

改变从年开始加速,那一年,学生宿舍从大通铺变成了干净、整洁的8人间,学生冬天用水再也不用去户外。在从自治区到县各级政府的经费支持下,每年学校都有新建项目。

发生在江热乡小学的变化不是个例,在与这里相距多公里的阿里地区札达县曲松乡教学点,“85后”校长旦增曲桑同样感慨学校近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曲松乡教学点所在的曲木底村隐藏在羌塘高原的群山里,平均海拔多米,周围是成片的无人区。

旦增曲桑记得,自己年大学毕业刚来报到时,曲松乡教学点的围墙还是土夯的,高原的冬天漫长而难熬,村子里当时没有电,天一黑只能蜷缩在被子里……

如今,修葺一新的曲松乡教学点俨然已是村里最漂亮的建筑,教室里不但装上了暖气还有了供氧设备。年,教学点又增设了幼儿园,周围的牧民孩子无处入园的历史结束了。

“孩子学会了认很多字,也懂礼貌了,送到学校我很放心。”牧民央金拉姆说。

从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脚到广袤的藏北草原腹地,从千沟万壑的藏东乡村到遥远壮阔的“天上阿里”,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养分随着教育脱贫攻坚的推进,被输入一所所学校的“毛细血管”,发生着肉眼可见的变化。

对农牧区乡村学校来说,与硬件条件一道大幅提升的,还有教师队伍的素质。

西藏近年来全面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强师德、补数量、提质量、重管理、保待遇“五大工程”。建立了“自治区—市地”两级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保障体系,按照艰苦程度实施差别化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制度。—年,全区共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超7亿元,惠及近1.93万名乡村教师。

如上种种举措,都指向同一个目的——努力做大教育“蛋糕”,让全区孩子都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聚焦控辍保学,守住公平底线

在平均海拔多米、人烟稀少的牧区做控辍保学工作是怎样一种体验?对此,阿里地区普兰县霍尔乡小学副校长达瓦扎西颇有发言权。

早些年,来自牧区的孩子因为产生厌学情绪,读着读着就不再回学校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地广人稀的普兰县,劝返辍学学生并不轻松,达瓦扎西常常要自带水和干粮,骑上摩托车去学生家里。遇到学生家住得离学校远时“一天才能跑一家”,有的学生看见来人还会早早躲起来,让他一次次扑空。

教育脱贫攻坚绕不开控辍保学这块难啃的“硬骨头”,这项工作的成效不仅关乎每名辍学学生的命运和其背后家庭的福祉,更关乎脱贫攻坚的“成色”。

年初,西藏自治区政府专门出台文件,就控辍保学工作进行部署,教育、扶贫、公安、司法、民政等部门被纳入其中,与乡镇、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共同开展劝学工作。由教育、公安两部门共同提供,借由大数据技术给出的精确劝返名单,则让这项工作的参与者们少跑了很多冤枉路。

家住江孜县江热乡的初一学生米玛拉姆家庭遭遇变故,为了还债和照顾相依为命的奶奶而一度辍学打工。

了解到这些情况,县里经过研究决定用教育募捐资金帮米玛拉姆家偿还一万多元债务。江热乡和县教育局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后,把她送返江孜县第一中学继续学业。

重返校园的米玛拉姆坦言读书还有些吃力,但自己会努力,“学校太好了,我要好好读书以后让奶奶过得更好”。

日前国新办就西藏脱贫攻坚有关情况举行的发布会上,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表示,全区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失辍学生已全部劝返,控辍保学实现了动态清零。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三包”政策是很多教育干部和校长、教师反复提及的关键词。

这项自年开始实施,在提供免费义务教育基础上,对农牧民子女实行的包吃、包住、包基本学习费用政策,与对城镇困难家庭子女实行的同等标准助学金一道,为西藏全区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年以来,西藏教育“三包”资金投入达.74亿元,年均增幅11.4%,占“十三五”期间西藏教育投入的9.13%,年“三包”经费已达25.48亿元,惠及学生64.86万人。

“聚焦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这一底线核心任务,明确攻坚目标,细化工作举措,是西藏几年来教育扶贫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党组成员、自治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朱赟说。

他介绍,为全面保障贫困家庭子女就学,西藏在自治区层面出台专门政策,实施建档立卡大学生免除学费、住宿费、书本费和补助生活费“三免一补”政策,并通过制定相关工作方案建立了完善的控辍保学长效机制。

全面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的同时,随着教育财政投入大幅增长,西藏在实现“十五年免费教育”全覆盖的基础上,已面向全区建成了覆盖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资助体系,资助政策多达40项。

发展职教扶贫,托举“最大民生”

在实施精准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帮扶见效快、成效显著的职教扶贫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近年来在西藏,蓬勃发展的职业教育给一个个家庭送去摆脱贫困的希望。

两年前到拉萨市第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简称拉萨二职)上学时,来自那曲市牧区的普布次仁想不到,有朝一日自己会成为一名焊接能手。

入读焊接专业的他,在教师悉心传授下越学兴趣越浓,并从年起在校内外各级技能竞赛上屡获大奖。

临近毕业,尽管找一份月薪元起步的工作并不困难,但他还是想去读高职,在那里继续深入钻研这门技术。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他充满期待。

拉萨二职毕业生查巴则选择回到家乡拉萨市林周县创业。他运用所学电脑知识,从事藏式家居产品和装饰品的设计与制作,并系统培训10多名残障人员稳定就业。“中职的学习让我具备了创业能力,未来想把企业做大,带动更多人走向富裕。”

“十三五”以来,西藏共安排职业教育与质量提升中职专项资金9.亿元和高职专项资金3.亿元用于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

同时,西藏各地也在结合自身特点,大力推进职业教育。

以拉萨为例,自年起,该市已先后投入10亿多元用于市第一、第二两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和办学条件改善。

拉萨两所中职校在专业定位上各有侧重:一职围绕健康产业发展需求,开设农、林、牧等专业;二职则结合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求,开设旅游服务与管理、唐卡绘制、藏医药、藏族服饰等特色专业。

记者在拉萨二职藏药制药车间看到,上课的学生们正接受藏药手工研磨训练。授课教师说,作为藏药中一项传统工艺,手工研磨可以更好地发挥药材药性,把这种工艺加到藏医药专业课程,为的是,教给学生扎实本领的同时,也把传统工艺的鲜明特色传承下去。

据介绍,西藏11所中职校都根据所在地市发展侧重点和学校自身办学定位的差异,明确了自己的特色专业群。

为实现对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两后生)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近几年西藏全区每年安排超过个中等职业教育脱贫攻坚专项计划招生名额,用于招收上述群体入学。

像普布次仁和查巴一样,越来越多贫困家庭学生正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自信地走向未来,迎来自己的出彩人生。

总监制

翟博

监制

陈志伟周飞

总策划

周飞

总统筹

储召生蔡继乐张晨

西藏自治区报道组成员:张圣华易鑫李澈欧媚彭诗韵任赫张巍继执笔:李澈

视频:

策划

张晨俞水张春铭

统筹

易鑫

编导

任赫

文案

李澈任赫

摄像

任赫彭诗韵欧媚

剪辑

任赫

旁白

武冰洁

特别鸣谢

西藏自治区教育厅、日喀则市教育局、阿里地区教育局、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教育局、日喀则市江孜县教育局、阿里地区普兰县教育局、阿里地区札达县教育局

文章来源

《中国教育报》年11月14日01版《西藏:教育架起脱贫天路》

责任编辑

高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