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编者按: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很多地方的“土特产”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如何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如何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如何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围绕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看各地如何念好“土”字诀,打好特色牌,壮大乡村产业。立足一方水土,“土特产”成为助农增收的“金果果”走进重庆市奉节县永乐镇大坝村,花果同树,果香四溢,果农方传贵从树下探出身子,摘下几颗黄澄澄的脐橙,笑着招呼:“快来尝尝。”在大坝村,山坡上、田野间种满了脐橙树。奉节位于三峡库区腹地,是我国优质脐橙的主产区之一。不只是大坝村,瞿塘峡两岸,脐橙树绵延成片。为何脐橙能在奉节扎下根?奉节县脐橙产业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刘庆明一句话道出了缘由:“湿度低、日照足、无冻害,这样的环境,最适宜脐橙生长。”除了自然条件优越,乡土人才也是奉节脐橙成为当地支柱产业的重要支撑。作为本土专家,方传贵不仅自己种了5亩脐橙,平时还为其他种植户答疑解惑——修剪枝叶、提高施肥效率、解决病虫害难题……在方传贵等本土人才带动下,大坝村脐橙种植面积超过1.2万亩,年产值达1.25亿元。“我们的橙子可以实现8个月鲜果销售。”刘庆明说,奉节脐橙有早、中、晚熟之分,通过错峰上市和留树保鲜技术,产果能从11月持续到次年6月。为了让脐橙扎根乡土、茁壮成长,奉节在产业发展中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年,羊市镇和康乐镇建起脐橙产业基地,由重庆火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统一提供技术指导、配方施肥、包装销售,带动农户发展脐橙近2万亩。羊市镇大淌村村民谭光明在基地里管理脐橙。他说:“种好果子,管好果园,每个月稳定收入超过元,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我们持续拓展脐橙销售渠道,用工需求越来越多。公司制定小时工作制,周边村民在空余时间可以灵活务工。”火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周登平介绍,公司常年吸纳30余人固定就业,用工高峰期每天有近人采收脐橙。奉节脐橙飞出大山,飞出重庆。今年3月,10吨脐橙首次出口到新加坡。目前,全县脐橙种植面积37.5万亩,年产量40.5万吨,均价达到每斤3.3元,直接带动果农户均年收入超过3.5万元。“土特产”成了名副其实的“金果果”,秘诀在于坚持走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路线。下一步,奉节将围绕生产、加工、出口等环节,全链条构建脐橙产业体系,让奉节脐橙的品牌叫得更响,走得更远。近年来,各地立足乡土资源做大做强了一批“乡字号”“土字号”,陕西延安的苹果产业综合产值超亿元,山西大同的黄花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广东茂名的荔枝以高品质驰名中外……“土特产”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全链条升级,“土特产”竞争力越来越强这段日子,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和福隆水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钰鑫刚参加完柏林国际果蔬展,又马不停蹄到东南亚洽谈合作。“发展大蒜业务,不光盯着国内市场,也要开拓国际市场。”王钰鑫说,国际市场有增长潜力,但也要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比如汇率波动、海运价格起伏等,离不开政策帮扶。“土特产”如何克服困难漂洋过海?落实产业帮扶政策。“我们推动成立了对外贸易便利化服务中心,年建成启用了济宁内陆港,港口码头功能延伸到金乡,简化报关手续,便利大蒜出口。”金乡县商务局副局长宋华说,“去年金乡大蒜出口实现较快增长,出口量占到全国70%左右。”新技术为乡村产业插上了翅膀。在金乡县凯盛国际农产品拍卖交易中心,采购商可以通过手机应用软件查看大蒜等农产品买卖信息;在金乡县国际蒜都中心,大数据平台可监测全国各产区大蒜种植面积、仓储、行情等数据。“数据更新及时,蒜农、蒜企无论是种植、管理存货、销售决策等都能参考。”大数据平台负责人代彦涛介绍。数字化大大提升了交易效率,也提升了“土特产”的竞争力。目前,金乡大蒜的品牌价值已达到.19亿元。“今年种了6亩辣椒。”谷雨过后,金乡县化雨镇王楼村村民王保全在蒜地里套种辣椒,“辣椒好卖,亩效益能有五六千元。”蒜田套种辣椒成为金乡蒜农的新选择。“套种的辣椒干度好、色泽艳、辣度高,市场欢迎。”王保全说。“我们将大蒜与辣椒合并成‘金乡双辣’品牌,在资源统筹、市场营销、品牌打造等方面形成合力。”金乡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孟新霞介绍。从金乡大蒜到“金乡双辣”,品牌驱动让辣椒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当地已有多家蒜椒流通、加工等企业,蒜椒种植、采收、初加工等环节每年可带动12万农民就近务工。“土特产”如何保持稳定发展势头,从一时旺变一直旺?金乡县蒜农毕永福说:“人工种蒜的成本一亩地几百元,机械化种植成本才多元,以后要争取全程机械化了。”“机械化种植、品质化发展,不断延长精深加工产业链,提高种植大蒜的附加值,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孟新霞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刘合光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应充分应用新的技术条件,结合新的营销手段。就拿电商销售来说,相关部门搭建好网络、数据平台等基础设施,做好培训服务,让更多的农民搭上电商快车,从产业增值中持续受益。”开发多种价值,让“土特产”翻出新花样“我们的滇红茶做多少卖多少,供不应求。”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凤山镇安石村老茶农李映华说。红茶做得好,关键看手艺。“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红茶制作技艺相同,但不同制茶师做出来的口感不一样,差别在火候。”李映华说。安石村是滇红茶发源地之一。“卖了这么多年滇红,不仅卖茶,茶文化潜力也很大。”安石村党总支副书记李迅说。走进村里,能够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以前的制茶车间变身滇红茶博物馆,游客不仅能在这里了解滇红茶的历史,还能在茶山采茶、亲手制茶。李映华感慨:“有了博物馆和各种展示操作台,孩子们从小对咱们的茶文化耳濡目染,手艺能一代代传下去了。”成立合作社,开发茶科技、传播茶文化,以茶促旅、以旅带茶,安石村这个古老的茶叶村打开产业发展新篇章,探索出三产深度融合的发展新路径。不只是开发“土特产”的文化价值,挖掘农村生态新价值,也让“土特产”翻出新花样。这个季节走进昆明市宜良县狗街镇小哨社区,山地广袤,雨水唤醒了一朵朵野生菌。小哨社区拥有1.5万亩林地,森林覆盖率高达70%。茂密的森林孕育了丰富的林下资源。村民毕冬琼用手轻轻拨开干巴菌窝附近的杂草,露出刚采摘完后留下的干巴菌的白色嫩肉。“现在大家照看林子都精细得很,因为只有好林子才能长出好菌子,护好生态就是守好钱袋子。”她说。为了让野生菌保持品质,村民们开始主动学习如何保护森林生态、规划林间资源等知识。目前的小哨山“山上有林子,山中有菌子,山间有塘子”。生态好了,收益高了。小哨社区食用菌和经济林干鲜果收入占到一半以上。好生态还带旺了乡村旅游。菌山周围筹建有15家“森林农家乐”,田园风光、垂钓采菌、民俗美食相融合的特色乡村游,年平均接待游客近32万人次。刘合光说:“乡村具有独特的文化传承功能与宝贵的青山绿水资源,做好‘土特产’文章,不仅要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还要注重在保护和传承中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让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真正实现产业兴、农民富。”(本报记者李晓晴刘新吾杨文明)《人民日报》(年05月12日第18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278.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