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重点手足癣医院 http://m.39.net/pf/a_8930322.html
                            

玉树市:聚焦“五个振兴”靶向精准施策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新期盼。近年来,玉树市把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农村牧区工作的总抓手,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集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锚定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五个振兴”齐发力,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走出了一条适合玉树市发展的“特色之路”。

发展特色产业,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不断拓宽发展模式、找准产业路子、优化产业布局,构建一大批适应本土特征、符合群众利益、利于长效发展的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绘就新蓝图。激活造血功能,做强产业支撑。先后投资.24万元大力建设相古村乡村振兴旅游示范点,投资万元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投资.61万元建设玉树市综合产业创业物流园,投资万元实施扎西科街道甘达村综合批发市场一期项目,投资万元实施新寨街道代格村综合产业建设项目,投资万元建设玉树市有机肥料加工基地,切实抓好产业发展“基本盘”,让农牧民群众端牢“金饭碗”。发挥优势资源,孕育特色产业。严格按照乡村建设标准和试点建设要求,开创性打造了巴塘乡相古村生态文旅产业+生态种植业等多业态、新形式产业发展格局。聚焦安冲乡结拉村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底蕴深厚、宜业宜居宜游等基础优势,探索出了结拉村乡村振兴“村企共建”新模式,产业发展联农带农效益明显,农牧民群众的致富增收道路越走越宽。

强化人才赋能,组建乡村振兴“智慧库”

坚持以盘活乡村存量人力资本为主,实施就地取“才”策略,打通人才要素融入乡村振兴的渠道路径,为乡村产业发展持续注入“活水”。以提高综合技能为重点,拓展“多元化”的致富路。根据群众就业意愿和培训需求,推行校企合作、订单式培训等多种模式,开办符合农牧民群众的技能培训,形成“培养一批人才、致富一方百姓、带动一方发展”的效应。年以来,完成技能培训人次,涉及农家乐、民族歌舞、驾驶、服装制作、美甲、藏饰加工等领域,登记就业去向人,就业方式涉及灵活就业、清洁工、保安、家庭帮工等方面,总体就业率达60%。结合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开发农牧民技能培训对口产业项目,确保产业发展与人才供需相结合,做到“按岗培训”,实现“稳岗就业”。年3月,组织巴塘乡余名农牧民赴囊谦县开展为期40天的技能培训,涉及烹饪、酒店管理、水电工、装饰装修、缝纫等工种,为农牧民群众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就业平台。以鼓励创新创业为核心,打造“有活力”的新乡村。充分发挥创业孵化基地的作用,向有创业愿望且具有创业条件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指导、项目开发、跟踪扶持等指导服务,为乡村注入源源不绝的人才“活水”。年,玉树市大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入孵企业5家。全面落实就业创业补贴政策,对在毕业年度有就业创业意愿并积极求职创业的低保家庭、贫困残疾人家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和特困人员中的高校(含中职、技校)毕业生,残疾及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高校毕业生给予一次性元补贴。完善创业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协助开办就业创业技能大赛,扩展创业宣传面,带动本地大学生创业就业热情,打牢创业就业发展根基。

培育淳朴乡风,催开乡村振兴“文明花”

以持续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成果为抓手,聚焦“文化玉树”“文明玉树”品牌建设,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不断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自信,提振乡村精气神,增强群众凝聚力。深入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围绕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阵地,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目前,全市8个乡镇、4个街道、62个行政村已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全覆盖。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总队,组建8个志愿服务队和N个特色志愿队,持续开展各类文明志愿服务活动余次,极大提升了农牧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厚植乡村振兴精神风尚。坚持建好、管好、用好各类阵地,全力打造“村村有文化、村村有特色”的“一村一品”文化格局,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农牧民群众崇尚美德、积极向善。同时,积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规民约,并在乡村精神文明宣传栏、文化墙上进行大力宣传,成为了乡风文明一道美丽的风景。

筑牢绿色根基,打好乡村振兴“生态牌”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打造生态品牌,擦亮生态底色,大力推进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美丽成果”加速向“美丽经济”转化。深入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让乡村更具“颜值”。以全域无垃圾和禁塑减废专项行动为契机,按照“庭院美、居室美、家风美”的要求,通过志愿帮扶、入户指导、全民参与等方式,干群合力、出实招,扎实开展乡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目前,累计出动余人次,清理各类垃圾和废弃物余吨。在全市8个乡镇4个街道设立10个“垃圾回收服务站”,购置各类垃圾清运车辆30余辆,加厚塑料垃圾桶个、分类果皮箱个,实现乡村生活垃圾治理全覆盖,彻底改变了“脏、乱、差”现象,打造出了健康现代幸福新玉树高质量发展的“里子”和“面子”。加快发展生态农牧业,让绿色成为“财富”。持续推进绿色有机输出地建设,成功申报玉树市“全域草场有机认证”,成立“玉树市有机畜牧业发展协会”,形成了“协会+企业+合作社+牧户”的组织构架和经营模式,通过邀请专业团队开展天然草场及牲畜地表饮用水质量监测,进一步优化了有机畜牧业产业结构,带动牧户实现就业,并为55个行政村每年带来17.15万元分红效益,拓宽了农牧民增收、农牧业增效途径,促进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今年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将“玉树牦牛”“玉树黑青稞”“玉树扎什加羊”纳入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并成为青海首批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的产品,打响了玉树市的绿色品牌,让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走向全国。

建强基层组织,锻造乡村振兴“主力军”

坚持把组织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来抓,深化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推动各项工作全面发展。选优配强“领头雁”。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标准,注重从返乡大学生、致富带头人中推选优秀人员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目前,全市62个村已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人。其中:致富能手45名、大中专毕业生5名。“两委”班子平均年龄28岁,高中及以上学历占比62.8%,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11.6%,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得到加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组织支撑。建好建强“主阵地”。投入68.53万元,打造禅古村党性教育基地,不断提升教育功能、宣传功能和服务功能,全面展示禅古村作为灾后“第一个成立帐篷党支部的村”“第一个完成灾后重建的村”“第一个将党旗插在废墟上的村”等红色元素和感恩文化,建成教育服务全州广大党员的“红色阵地”,大力展现乡村新面貌、新形象。当好乡村“稳压器”。安排衔接资金46万元落实数字乡村建设项目,推动信息化定制服务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推行“四级网格、五项机制”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将村社“两委”班子、党员干部、公益性岗位人员等19类1.8万余名基层人员纳入网格员,确保做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置。将下拉秀镇、小苏莽乡列为重点乡镇,深入推进综合整治,为乡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原标题:《玉树市:聚焦“五个振兴”靶向精准施策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