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报记者王征
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先后来到西藏林芝、拉萨等地,祝贺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给各族干部群众送去党中央的关怀。7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位于拉萨西郊的哲蚌寺,并来到位于拉萨市老城区的八廓街,步行察看八廓街风貌,走进特色商品店,询问旅游文创产业发展、藏文化传承保护等情况。他接着来到布达拉宫广场,询问布达拉宫保护管理等情况,亲切看望各族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强调,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在西藏各族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西藏文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要以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让宝贵遗产世代传承、焕发新的光彩。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党组书记尼玛旦增说:“我们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守牢安全底线,加大保护力度,传承红色基因,深化考古研究,推动合理利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推进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西藏多次组织大规模、有系统的文化遗产普查、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继年维修大昭寺之后,国家持续投入巨额资金对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大昭寺等文物古迹进行维修保护,仅年至年和年至年,国家就投入2亿5千多万元对布达拉宫进行两次修缮。年底,启动了周期10年的布达拉宫文物(古籍文献)保护利用项目。年至年,安排资金34亿多元,实施西藏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等处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工程……
工作人员在布达拉宫拍摄古籍
斥资3亿元保护利用布达拉宫古籍文献在布达拉宫古籍文献(贝叶经)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对馆藏明永乐八年《甘珠尔》大藏经进行数字化建档。在布达拉宫古籍文献库内,工作人员正在对库存珍贵古籍进行鉴定,并进行近20项内容的藏、汉双语信息数字化登记。
作为西藏文物“活化”工程的标志性项目之一,自年起,国家将在十年内累计投入3亿元专项资金,开展迄今布达拉宫最大规模的古籍文献保护与利用专项工作。
布达拉宫被誉为“藏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宝库”,所藏在册的汉、藏、满、蒙、梵等多文种珍贵古籍文献近4万函。其中包括藏量居世界之首,自公元7世纪以来的函近3万叶贝叶经珍品;目前保存最完整且最早的明永乐八年(公元年)印制朱砂版藏文《甘珠尔》刻本;历代高僧、学者各类文集;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宫廷御制典籍文献;西藏及其他地方各大印经院刊印的经典等。
“我们正在不断稳步推进布达拉宫文物(贝叶经、古籍文献)保护利用工作”,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局长刘世忠介绍,目前,已落实中央财政资金0.68亿元,组织实施了古籍文献病害评估、抢救性保护、预防性保护、数字化保护项目,完成函1076叶古籍文献建档登录、7万多张古籍文献数字化工作,开展了文献学分类编目的调研工作;组织开展贝叶经病害调查评估、抢救性修复、保护技术研究、整理编目、数字化扫描试点等工作。
“‘十三五’以来,西藏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刘世忠表示,中央财政安排资金2.3亿元,实施了30个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和布达拉宫、罗布林卡等保护监测项目,西藏的文物科技含量正在不断增强。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
“‘十三五’以来,我们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坚持文物工作方针,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开拓进取、担当作为,西藏自治区文物事业取得了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刘世忠在回顾“十三五”时期西藏文物工作时自信地表示。
——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关于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决策部署,研究部署布达拉宫文物保护利用、文物安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考古发掘、石窟寺保护等工作。成立了自治区布达拉宫文物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西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年)的实施意见》《西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自治区主席令颁布了《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办法》,为推动新时代西藏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文物保护投入大幅增长,各级文物机构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十三五”期间,国家投入资金21.8亿元,自治区安排资金4.36亿元。各地市积极筹措,安排资金0.82亿元,积极争取援藏资金0.32亿元。
——文物安全防范和监管能力有力提升。各级各相关部门逐级落实政府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文物博物馆单位直接责任。自治区人民政府建立了文物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把文物安全工作纳入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各地市均建立了文物安全联席会议制度,除山南外其余地市将文物安全工作纳入政府考核评价体系。自治区文物、公安、消防、宗教部门联合制定了文物单位和博物馆安全管理制度,自治区文物局相继出台了文物安全督察约谈制度、文物行政执法督察制度。国家和自治区先后投入3.17亿元,实施了53处文保单位安消防配套设施建设、电气线路改造及智慧用电等项目。各级公安机关、文物部门密切配合,开展打击和防范文物犯罪专项行动。为加大野外文物保护力度,自治区财政投入资金万元,聘请人员负责处国家和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看管工作;各地市安排万元资金,聘请人员负责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看管工作。
——文物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现有70处;新增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处,现有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有处。国保单位和自治区级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工作已基本完成。中央财政安排资金万元,用于1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规划编制工作。
“通过持续推进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我们对全区处文物收藏单位开展普查,普查登记56.75万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完成12.8万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电子建档工作,”刘世忠欣喜地说,“现在可以说基本摸清了我区可移动文物资源状况。”
文物维修保护实现新突破
7月的拉萨,走进世界文化遗产罗布林卡,阵阵悠扬的歌声穿过参天古树从修缮工程现场传来,一排排男女青年们唱着歌曲,迈着统一步伐,合着同一的节奏,夯打修缮着古建屋面。
今年4月,罗布林卡金顶鎏金屋面修缮工程开工。罗布林卡始建于年,曾是历代达赖喇嘛夏宫,也是西藏规模最大、营造最美、古迹最多的池苑式宫廷建筑。国家下拨专项资金万元,工程将对金色颇章、康松司伦、格桑德吉颇章、新宫等9处古建筑超过平方米的金顶群进行鎏金修缮,还将对超过1万平方米的屋面阿嘎土及附属文物设施进行抢救性保护与修缮。“我们将严格按照文物保护的原则,做到文物古迹最小干预化保护与修缮”,罗布林卡管理处文物科负责人边巴卓玛说。
“十三五”时期,西藏文物维修保护工作实现新突破。文物保护项目数量再创历史新高,保护类型更多、覆盖面更广。国家持续加大对西藏文物保护利用的支持力度,累计投入资金8.9亿元用于85个项目。自治区财政安排资金2.9亿元用于58个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使西藏的文物单位保护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
中共西藏工委办公处旧址
传承红色革命精神迈出新步伐今年6月27日,位于阿里地区噶尔县昆莎乡的阿里分工委旧址纪念馆落成开馆,为西藏再添一处传承红色革命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电令西南局、西北局从四川、青海向西藏进军,这是人们所熟知的两条解放西藏的线路。而第一支进入西藏的部队却是从新疆于阗出发的阿里先遣连。年8月29日,先遣连经长途跋涉到达阿里地区改则县扎麻芒堡。从那一刻起,以“先遣连精神”为代表的“红色基因”便在阿里大地上绵延不息。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全连名官兵有63人长眠在了阿里。
阿里分工委旧址保护修缮和阿里分工委旧址纪念馆建设项目,是自治区红色革命遗址遗迹保护系列工程重点项目之一,先后修复了礼堂、分工委办公室等遗址,并征集到当年的老课桌、风镜、医疗器械、劳动生产工具等各类实物余件。纪念馆的展览生动展示了解放军进藏先遣连克服千难万险、不怕牺牲的历史,以及带领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开创的惊世伟业。
年10月,国务院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藏东的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办公旧址名列其中。年10月,中央政府决定发动以战促和的昌都战役,解放军翻雪山、蹚冰河,不畏流血牺牲,于10月19日解放了昌都古城,使第一面五星红旗在西藏飘扬。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的昌都市革命历史博物馆,由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办公旧址、将军楼、昌都解放革命文化馆、小礼堂组成,是全面、系统展示昌都市革命历史文化内涵及“老西藏精神”的专题博物馆。
从昌都烈士陵园到张国华将军指挥部旧址,从谭冠三将军纪念园到察隅英雄坡纪念园,从进藏先遣连纪念馆到鲁朗知青点,遍布西藏各地的红色遗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人民翻身解放的宝贵历史遗存。
“十三五”期间,西藏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迈出新步伐。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及时研究部署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西藏14个县区被中宣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年4月,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发布《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年)的实施意见》。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印发了《西藏自治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核定公布了处革命文物(不可移动)名录。国家和自治区投资万元,实施了中央人民政府驻藏代表办公处旧址等9处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工程,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中共西藏工委纪念馆、昌都革命历史博物馆、扎木中心县委红楼等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考古发掘中的桑达隆果墓地
考古发掘研究获得新成果今年4月13日,西藏札达桑达隆果墓地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是继年拉萨曲贡文化遗址、年阿里古如甲木墓地后,西藏地区考古项目第三次入选“十大考古”,而且是首次由西藏本地科研机构人员独立承担完成发掘。
札达桑达隆果墓地,位于阿里地区札达县桑达沟沟口。经过年至年的考古发掘,现已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墓地的使用年代为公元前至年,时间长达千年。墓葬分布密集,出土器物丰富,是目前所见探索西藏西部早期丧葬习俗最系统的墓葬材料。专家认为,墓地为探讨当时社会结构、生业模式,以及其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新疆、中原、西藏其他区域的交流提供了重要资料,“这为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给予了证明”。
“十三五”期间,西藏文物考古发掘研究不断获得新成果。组织开展了丝绸之路南亚廊道、唐蕃古道、茶马古道考古调查。印发了《西藏考古工作规划(-年)》。累计投入资金万元,开展各类考古调查发掘和数字化采集保护项目个,其中主动性调查和发掘项目42个,抢救性发掘项目9个,配合基本建设考古调查、勘探和抢救性发掘项目个,数字化采集保护项目16个。通过开展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在旧石器、新石器、佛教、历史时期考古等领域收获了重大发现,初步建立了西藏考古学文化序列粗略框架,构建了西藏地区史前物质文化史发展脉络。
改扩建中的西藏博物馆
博物馆事业走上快车道“会呼吸的大厅!”今年7月13日,大型纪录片《大国建造》第五集《律动和合》在央视财经频道播出,探秘作为大国建造代表作、青藏高原上文化新地标的西藏博物馆新馆。西藏博物馆新馆金顶跨度为西藏地区最大,玻璃透明金顶可让更多阳光进入大厅内部。36米高的金顶大厅通过块玻璃引入自然光,上部玻璃天窗为75度斜角,实现冬季最大光线射入;电动天窗利用热压差促进馆内空气流动,形成会“呼吸的大厅”。
总投资6.6亿元的西藏“十三五”重大公共文化惠民工程——西藏博物馆改扩建工程项目于年10月开工,预计今年8月初竣工验收。西藏博物馆于年落成开馆,老馆建成20余年,已无法满足今天的需求。新馆建设是在老馆的基础上进行改扩建,总占地面积6.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主要包括陈列展示区、藏品保管区、公共服务区、文物保护研究区、综合办公区及地下车库等。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还安排资金1.6亿元用于新馆展陈和开馆运营工作。项目建成后能同时展出4万多件展品,将全面提升西藏博物馆展览、典藏等公共服务功能,将西藏博物馆打造成为全面深度介绍西藏的高原城市会客厅。
年9月11日,珍藏0余件文物的山南市博物馆正式开馆。山南是西藏文化遗产资源最多的地(市)之一,山南市博物馆馆藏文物数量居全区地(市)级博物馆之最。“年以来,中央及各援藏省市和西藏本级财政累计投入近万元人民币,用于建设山南市博物馆及馆内布展。”山南市文化局局长格桑次仁说。
“十三五”期间,西藏博物馆事业加快发展。各地市争取和筹集资金5.77亿元,新建日喀则、山南、林芝、那曲、阿里等5个地市博物馆和藏王陵博物馆;投入资金1.19亿元,开展山南、昌都、阿里等3个地市博物馆陈列布展工作。西藏博物馆网络体系逐步健全,已形成了以西藏博物馆为龙头,布达拉宫珍宝馆、各类原状展览、清代驻藏大臣衙门旧址陈列馆、根敦群培专题馆和各市(地)博物馆等为主体的博物馆格局。
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雄伟的布达拉宫、巍峨的珠穆朗玛峰、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西藏以其独一无二的高原风光和雪域文化,吸引着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近年来,全区各级文物部门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开展“冬游西藏共享地球第三极”活动的决策部署,采取积极措施,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十三五”时期,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序开放,仅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就接待内外游客和朝佛群众多万人次,圆满完成外交使团、政府团队和中小学生学习团的接待服务。
近年来,西藏各级文物部门、单位积极与兄弟省市、单位合作举办文物展览。在首都博物馆联合举办了“天路文化——西藏历史文化展”;在深圳、浙江、辽宁、福建、河北、陕西等地和故宫博物院、颐和园、中国藏文化博物馆等单位举办了西藏文物专题展。积极参与国内文博机构举办的“茶马古道——八省区文物联展”“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吐蕃艺术珍品展”和“唐蕃古道展”等展览。西藏牦牛博物馆在北京、广州、南京、杭州,山南市在安徽,昌都市在重庆分别举办了文物专题展。雪域高原的一件件珍宝,向人们讲述着西藏故事,广泛宣传了西藏优秀传统文化,文物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到年,我区文物依法保护水平显著提升,保护状况全面改善,安全保障体系更加健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有效推进,科技支撑明显增强,考古和历史研究不断深入,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基本实现文物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物资源重要作用进一步彰显……”,今年5月,西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了西藏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回首往昔,硕果累累,展望未来,前程似锦。乘势而上、奋发有为,西藏的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图片来源:西藏自治区文物局
责编:李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