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北京哪家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zjft/210630/9125685.html

尼玛扎西(右三)在田间给农民讲解青稞种植技术。 资料图

青稞熟了,他却走了。

他一米六几的个头,清瘦干练,脸庞黝黑,常戴一顶鸭舌帽,声音富有磁性,温文尔雅让人如沐春风。

他创立西藏第一个青稞分子生物学遗传育种实验室,每年下乡多天,行程两万多公里,协同上百位科学家并肩奋斗。

他谋划建设了西藏唯一的区外科学试验基地——青稞育种加代与扩繁(元谋)基地,将青稞育种年限从12-15年缩短至7-8年。

他通过新品种培育,累计推广青稞良种万亩,实现青稞增产19.06万吨、增加秸秆草产量22.87万吨、社会经济效益达27.37亿元,惠及上百万农牧民。

他牵头组织了4次农牧科技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一点点地让我国青稞基础研究进入国际视野。

他忠于党、忠于人民,立志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户家。

他像一粒青稞种子,无怨无悔地扎根在世界屋脊的土壤中。年9月5日,在西藏阿里日土县调研途中,车祸夺走了他55岁的生命。

他就是共产党员、被西藏农牧科技界誉为“中国青稞之父”“青稞王子”“青稞领域的袁隆平”的原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院长尼玛扎西。

尼玛扎西(左二)在阿里地区札达县调研青稞种植情况。 资料图

报国之志融入奋斗

“是党的政策让我从一个放羊娃一步步成长为西藏农业界的第一位藏族博士。西藏需要我,我应该回国!”尼玛扎西说。

故事还得从年说起。当年4月25日,尼玛扎西出生在西藏扎囊县扎唐镇杂玉村一个农牧民家庭,兄妹5人,他排行老三。

小时候,尼玛扎西同其他小伙伴一样,都要帮家里干农活,他做起了放羊娃。每次放羊,他都把羊群赶得很远,因为山的那一边有所学校,未入学的他可以蹲在教室外听老师讲课,没纸没笔,他就用树枝在地上写。

母亲得知此事后,就对尼玛扎西说:“既然这么爱学习,你就去上学吧。”就这样,9岁的尼玛扎西正式踏入了梦寐以求的校门。

次仁贡觉是尼玛扎西的小学同学,他说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学校离家十多公里,往返学校需要很长时间,很多同学都没坚持下来,而尼玛扎西却风雨无阻。当时他是班里的尖子生,连跳两级后以优异成绩考上扎囊中学。

读了两年初中,年,尼玛扎西再次跳级考上西藏民族学院预科班。年,17岁的他金榜题名,顺利考入西北农学院,专修农学。

这个抉择源于尼玛扎西幼年时的一个心愿。

杂玉村地少贫瘠且缺水。“青稞秆矮,穗粒也瘪,有时只能喂牲口,亩产只有75公斤。”尼玛扎西曾说,因为青稞收成不好,家人就只能靠制作陶器,用毛驴驮着它到相邻的琼结县换粮食,以解决口粮问题。

“我很小就盼望青稞能长得好、产量高,好让父亲和哥哥不用再为口粮四处奔波。”尼玛扎西心里也产生过疑惑,“家乡为何无法种好青稞?”

这最初的疑问指引着尼玛扎西走上青稞科研之路。

在大学期间,尼玛扎西的勤奋是出了名的。即便生病住院,他依然保持原有的作息时间,克服病痛,刻苦学习英语。他说:“改革开放了,要想和世界接轨,英语是少不了的,多学会一种语言,总会有用处的。”

机遇来了。年,尼玛扎西被分配到西藏自治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当年,他被选送到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进修一年;年,到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年,获得前往加拿大进修深造一年的机会。

在加拿大学习期间,尼玛扎西仍是一个佼佼者。导师通知他留下来攻读硕士研究生,尼玛扎西格外欣喜。正在这时,单位来信要求他学成回国。

尼玛扎西没有犹豫,毅然放弃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决定完成进修任务后立即回国。尼玛扎西的决定令导师惊讶,但导师还是理解了他的报国之志。

回国后,尼玛扎西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把在国外学到的知识都融入到工作中。之后他嫌自己学识不够,科研能力不强,年又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他获得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

年,博士毕业的尼玛扎西受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之邀,前往尼泊尔加德满都开展研究工作。

两年后的一天,尼玛扎西再次面临抉择。在山地中心,已经取得不俗成绩的尼玛扎西,突然接到时任西藏农牧科学院党委书记洛桑旦达的“尼玛,现在西藏缺乏高端农业科技人才,我特别希望你回来,你能不能考虑一下……”

当时,西藏的科研基础条件比不上国外,而且工资收入只有国外的1/10。然而,尼玛扎西却回答得很干脆:“书记,我愿意回去。等我把这边手头的科研项目处理完,马上回国!”

年冬天,尼玛扎西回到了西藏农牧科学院。

这些年,时常有人问起尼玛扎西:“回国你后不后悔?”但他总是微笑着摇摇头:“单位需要我,祖国需要我,我从不后悔自己的决定!”

尼玛扎西的大学同学欧珠说:“尼玛扎西总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本来一分钱学费也拿不出,直到碰上这么好的时代,能够在学校免费学习,将来我们一定要怀着感恩的心回报国家。他做到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尼玛扎西(中)在岗巴县收集青稞种质资源。 资料图

潜心育种端牢饭碗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战士们在拉萨河畔开垦出一片农业试验田,播下了包括青稞在内的各类高原作物种子,标志着西藏农业掀开崭新一页。

青稞是西藏种植较为普遍的农作物,是西藏农牧民的主要粮食来源之一,但长期以来青稞产量一直不高,乡亲们的口粮都成了问题。

“饿肚子的滋味不好受。”尼玛扎西暗下决心要为乡亲们培育出优质高产的青稞新品种。从年开始,他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青稞育种研究上,组织实施了春青稞优良品种选育和冬青稞优良品种选育项目研究。

青稞育种是一项非常枯燥乏味的工作,需要耐得住寂寞。尼玛扎西与田野为伴,与青稞为友,矢志不渝。

主攻青稞茎秆弹性与抗倒伏品种选育的那几年,尼玛扎西和他带领的科研团队长年累月奋战在试验田,对成千上万的育种资源和后代材料进行详细观察鉴定,记录哪个品系在什么生育期长势优异以及其他值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