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普查基本情况

二、普查主要数据

(一)人口总量

(二)户别人口

(三)人口地区分布

(四)性别构成

(五)年龄构成

(六)受教育程度人口

(七)城乡人口

(八)流动人口

(九)民族人口

(十)居住在大陆接受普查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

三、注释

四、结语

五、原始数据

一、普查基本情况

我国以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开展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全国省、市、县、乡、村级共组建67.9万个普查机构,选聘多万名普查人员。

七人普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随机抽取个县的3.2万户进行了事后质量抽查,结果显示,普查过程严谨规范,普查结果真实可靠。

二、普查主要数据

(一)人口总量

全国总人口为万人,其中: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78万人;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万人;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68万人;台湾地区人口为万人。

全国人口与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万人相比,增加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

全国人口共178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年到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二)户别人口

全国共有家庭户万户,集体户万户;家庭户人口为万人,集体户人口为万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比年的3.10人减少0.48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受我国人口流动日趋频繁和住房条件改善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三)人口地区分布

分区域看,东部地区人口为万人,占39.93%;中部地区人口为万人,占25.83%;西部地区人口为万人,占27.12%;东北地区人口为万人,占6.98%。

与年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0.7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0.2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1.20个百分点。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城市群进一步集聚。

31个省份中,人口超过1亿人的省份有2个,在万人至1亿人之间的省份有9个,在万人至万人之间的省份有17个,少于万人的省份有3个。其中,人口居前五位的省份合计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为35.09%。

与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31个省份中,有25个省份人口增加。人口增长较多的5个省份依次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分别增加万人、万人、万人、万人、万人。

(四)性别构成

男性人口为万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万人,占48.76%。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07,与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为.3,较年下降6.8。我国人口的性别结构持续改善。

31个省份中,总人口性别比在以下的省份有2个,在至之间的省份有17个,在至之间的省份有9个,在以上的省份有3个。

(五)年龄构成

0—14岁人口为万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万人,占13.50%)。

与年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31个省份中,15—59岁人口比重在65%以上的省份有13个,在60%—65%之间的省份有15个,在60%以下的省份有3个。除西藏外,其他30个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均超过7%,其中,12个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4%。

(六)受教育程度人口

受教育状况的持续改善反映了10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全国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万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万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万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与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人上升为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人上升为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人下降为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人下降为人。

31个省份中,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0年以上的省份有13个,在9年至10年之间的省份有14个,在9年以下的省份有4个。与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国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

全国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万人,与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万人,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下降1.41个百分点。

(七)城乡人口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落实落地,10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万人,占36.11%。

与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万人,乡村人口减少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

(八)流动人口

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人口的迁移流动创造了条件,人口流动趋势更加明显,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

人户分离人口为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万人,流动人口为万人。流动人口中,跨省流动人口为万人,省内流动人口为万人。

与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加万人,增长88.52%;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加万人,增长.66%;流动人口增加万人,增长69.73%。

(九)民族人口

民族人口稳步增长,充分体现了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各民族全面发展进步的面貌。

汉族人口为万人,占91.1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万人,占8.89%。

与年相比,汉族人口增长4.9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10.26%,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上升0.40个百分点。

(十)居住在大陆接受普查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

1.人口数

居住在31个省份并接受普查登记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人、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52人、台湾地区居民人,外籍人员人,合计人。

2.性别构成

上述人员中,男性人,女性人。

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男性为人,女性为人。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男性为人,女性为人。台湾地区居民,男性为人,女性为人。外籍人员,男性为人,女性为人。

3.居住时间

上述人员中,居住时间三个月以下的人;居住时间三个月至半年的人;居住时间半年至一年的人;居住时间一年至两年的人;居住时间两年至五年的人;居住时间五年以上的人。

4.来内地(大陆)或来华目的

上述人员中,以商务为目的78人;以就业为目的人;以学习为目的人;以定居为目的人;以探亲为目的35人;其他目的人。

5.地区分布

上述人员按居住地分,人数排在前十位的省份是:广东人,云南人,上海人,福建人,北京人,江苏人,浙江人,广西人,山东人,辽宁人。居住在其他省份的人。

三、注释

[1]普查标准时点为年11月1日零时,普查对象是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

[2]全国总人口包括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和台湾地区人口。

[3]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年底的数据。

[4]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年底的数据。

[5]台湾地区的人口数为台湾地区有关主管部门公布的年底的户籍登记人口数据。

[6]全国人口是指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

[7]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

[8]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9]东部地区是指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0省(市);中部地区是指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省;西部地区是指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12省(区、市);东北地区是指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

[10]平均受教育年限是将各种受教育程度折算成受教育年限计算平均数得出的,具体的折算标准是:小学=6年,初中=9年,高中=12年,大专及以上=16年。

[11]文盲率是指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15岁及以上不识字人口所占比例。

[12]城镇、乡村是按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划分的。

[13]流动人口是指人户分离人口中扣除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

[14]人户分离人口是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15]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是指一个直辖市或地级市所辖的区内和区与区之间,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乡镇街道的人口。

[16]居住在大陆接受普查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指普查标准时点居住在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接受普查登记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不包括因出差、旅游等原因短期停留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

四、结语

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七人普全面查清了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情况,准确反映了当前人口变化的趋势性特征,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有针对性地制定人口相关战略和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统计信息支持。

五、原始数据

略。

大国点名、没你不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7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