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重点手足癣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w/210509/8930322.html

我感到,认识一个高尚的人,是人生莫大的幸福。我与孔繁森同志的相识,是在年初,时任拉萨市副市长的孔繁森同志,在第二期援藏期满后,又服从组织需要,到最边远的阿里地区任地委书记。孔书记为人热情,助人慷慨,待人谦和,没有架子,极具亲和力。

在孔繁森的宿舍里挂着一幅书法条幅,那是时任军委总参谋长迟浩田将军给他的“心连心、同命运、共呼吸”的题词,这正是对孔繁森人格的褒奖和鞭策。我当时在阿里任武警支队政委,因为隶属关系,经常向他请示汇报工作。加之又是同乡,接触多了,感情日笃,思想观点和事业追求上的一致性,使我们情同手足,无话不谈,很快就成了莫逆之交。下面就谈谈我所认识的孔繁森同志。

舍家为国,积极援藏

全国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因为西藏是祖国重要的安全屏障,是国家存亡的制高点和咽喉之地。习总书记指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如果没有西藏,既谈不上现在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更谈不上经略海洋、走向世界的民族崛起之路。为此,中央自年以来,曾六次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专题研究西藏的稳定与发展方略。党中央从全局出发,做出了全国支援西藏的战略决策,并确定了“对口援藏、分片负责、定期轮换”的具体方针。孔繁森正是积极相应党的号召,主动要求援藏的先进典型代表。

告别慈母

年初,组织选拔赴西藏支援工作的干部。时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同志,老父亲70岁、母亲78岁。妻子身体不好,三个孩子尚在幼年(孔静8岁、孔杰6岁、孔玲2岁),全靠在农村种地维持生活。当组织上决定平调他去西藏工作,一边是海拔多米、生活条件艰苦、生存环境恶劣的高原,一边是虽然清贫但可以方便照顾家庭的副县级干部岗位,这个时候他该怎么抉择?究竟是家重要,还是公事重要?那时,还未规定援藏提半格,也没有现在这么好的经济待遇和物质条件。当时,就有三名干部因为惧怕艰苦而不服从组织需要,被取消了援藏资格。上有老下有小的孔繁森何尝不牵挂父母双亲、老婆孩子啊。可党的号召、人民的需要、组织的安排,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使命,让孔繁森做出了必然的抉择,这就是,服从大局,牺牲个人和家庭利益,把对家人的爱升华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大爱。

年4月,孔繁森踏上了第一次进藏的艰难征程。一起援藏的共15人,自愿报名的两人,他是其中之一。从聊城到济南稍事调整,就乘车到郑州,沿陇海线西行三天三夜到玉门关,然后到甘肃省柳园火车站。由柳园改乘汽车到日喀则,几个司机轮流开,每天长途行车十四五个小时,走了有半个月的时间。特别是到了五道梁、沱沱河,从海拔30多米的沿海上升到多米的高原,剧烈的高山反应,让他们领略了高原气候的恶劣和环境的严酷,人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干,也等同背负十五公斤的东西跑步,不同程度的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孔繁森不顾自己身体的痛苦,一个一个地照顾高原反应严重的队友,帮助喂水送药。

起初,孔繁森进藏是作为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选调的,报到后,地委领导通过考察,决定改派他到海拔多米的岗巴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兼检察院检察长,在如实告诉他岗巴县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后,征求他的意见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是党的干部,时刻听从组织安排。充分表达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壮志豪情。

岗巴县海拔比日喀则平均高出米,含氧量不足50%,气候十分恶劣,交通状况极差,从日喀则到岗巴多公里,当时都是土路便道。下一次乡要一个多月,到最远的乡村需要走十多天,有时一天也找不到一个村子。县级干部每个月发8斤富强粉,主要是吃糌粑、喝酥油茶,一开始不习惯。当时还是计划供应,柴米油盐酱醋都很紧张,食品短缺,市场上主要有土豆、萝卜、莲花白,冬天只能吃干菜。看望朋友背一大筐牛粪就是很好的礼物,无烟少味火焰好,是高原“最好的燃料”。饮食由于缺乏维生素,头发脱落、口腔溃疡、嘴唇开裂,流鼻血,手脚生冻疮、指甲盖塌陷,皮肤绷口子、体重下降,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孔繁森从进藏第一天开始,就把这片土地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参加藏语培训班,听的最认真,读的最卖力,学的也最快,很快就掌握了32个藏文字母和当地常用对话。他克服高原反应,学会了吃风干生肉、喝酥油茶、骑马,尽快适应了藏区的生活方式,很好的融入到了人民群众之中。

孔繁森很快学会了吃风干羊肉、喝酥油茶、吃糌粑等藏区生活方式。

年5月,岗巴县塔吉区孜克公社发生暴风雪,孔繁森带队视察灾情返回途中,不慎坠落马下,他的马当时受到惊吓,奔跑不停,而孔繁森的一只脚还挂在马镫上,被拖了几十米远,脑部、身上多处受伤,小便失禁,昏迷在山沟里。在这茫茫的雪原上,无法急救,同志们只好求助当地牧民,藏族群众用门板做成担架,抬着他长途跋涉三十多公里,医院抢救。他昏迷三天三夜之后才转危为安。第一次援藏期满,孔繁森回到聊城,写信给在岗巴工作的援藏干部殷怀德说,我虽人回了山东,但是西藏把我的灵魂留下了!这次经历,为他第二次援藏,报答藏族人民的救命之恩,打下了感情基础。

情系高原,再度援藏

如果上级让这个人在七年之后作为山东省援藏干部的总带队再次进藏,一边是87岁、瘫坐在轮椅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母亲,正处在升学节骨眼儿上的三个儿女,一边是比在内地更加艰辛的工作岗位,仍然是平调,他该怎么抉择?其实,这一次孔繁森真的很犹豫。省委组织部确定的带队人员要求具备45岁上下、副厅级别、有在藏工作经验三个条件。省委组织部长和聊城地委书记,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同一个人,那就是时任聊城行署副专员的孔繁森同志。在征求他的意见,孔繁森并没马上答应。说组织可以另选他人,到时间如果仍然没有人选我就去。这期间他也找过多人商量,大家都投了反对票。到了约定时间后,得知仍未确定人选,他经过反复而艰难的考虑,最终做出了再次赴藏的决定。

年10月18日,孔繁森带领山东32名同志赴藏,又一次踏上了这片让他魂牵梦绕的高天圣土。第二次进藏后,吃饭问题仍不好解决,孔繁森就买了个大号高压锅和汽油炉子,自己做饭吃。他带着这批援藏干部,在拉萨休整了一个星期就下乡了,39天没回机关,没吃一次青菜,大部分时间都是吃糌粑、喝酥油茶,还吃了两顿风干的生肉。因为水土不服、饮食不习惯和高原反应,不到三个月,他们这32名干部中,就有7位同志住院,5位因适应不了高原环境提前返回山东。

高海拔环境不仅对健康产生严重影响,而且那里山高路险,道路狭窄,盘山弯道多,泥石流、雪崩随时都可能发生,恶劣的气候和复杂的交通,经常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生命危险。所以,在西藏,最痛苦的是思念,最危险的是路上。一路平安是最现实、最理想的期盼!年11月,孔繁森驱车下乡检查工作途中发生了车祸。在贡嘎机场附近,与一辆拖拉机相撞,车子翻到路边一个池塘里,幸亏水浅。人被甩在车外,头撞在石头上,血流满面。车祸造成了严重的脑震荡、颅底骨折。同志们把他安排在高干病房,但孔繁森坚持住进普通的六人病房。医院躺了十多天,还没康复就提前出院,把别人送他的水果和营养品都送到敬老院,便带领考察组到北京、重庆、杭州、合肥等地16所中学看望藏族班的学生,病痛折磨着他,他却全然不顾。由于这次车祸没有得到彻底的治疗,孔繁森留下了脑震荡后遗症、右眼成像重影、颈腰损伤的终身残疾。

在拉萨工作期间,全市56所敬老院和社会福利院,他走访过48所。每次下乡他都携带着一个小药箱,自费购买高原常见病治疗药品,在工作之余,为缺医少药的农牧民送医送药。他每年在这上面的花费都有几千元,虽然对整个藏区人民的医疗需要来说是杯水车薪,但对每个具体的病人,往往关乎健康和生命。年年底,孔繁森带领工作组到尼木县考察教育情况,遇见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躺在床上,因肺病突发,北浓痰堵塞了喉咙,脸憋得紫青,已经昏迷了过去,生命危在旦夕。在这偏远的农村,一无医疗器械,二离县城太远,送医院已经来不及了,孔繁森在情急之下,迅速从小药箱里拿出听诊器,拔下软管,一头放进老人的嘴里,另一头含在自己的嘴里,就要吸痰。随行人员急忙拦住他说:孔市长,这病会传染人的。孔繁森急切的说:顾不得了,救人要紧!就这样,堵塞在老人喉管中的浓痰,被他口一口地吸了出来……,使这位老人转危为安。用胶管吸痰在当时是很普通的治疗方法,但又有谁能毫无顾忌地这样做呢?孔繁森做到了!

年,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发生地震,孔繁森七天七夜奋战在指挥抗震的现场,在直孔区一个村庄里,领养了三个失去父母的藏族孩子(到阿里时带去了两个,曲尼被另一位市领导抚养)。因为他经常把工资接济贫困农牧群众,每个月的工资都不够花的,生活实在困难,不想给组织添麻烦,又不忍心给家里要钱,为了抚养这三个孩子,孔繁森医院,假借洛珠的名字,三次卖血九百毫升,用换来的九百元钱补贴生活,给孩子上学和买营养品。如今,他收养的藏族孤儿均已成材。曲印从部队转业到拉萨电视台,现在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小贡桑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现在是自治区文化厅机关党委的副主任科员。最大的曲尼,现医院的一名护士长。

勇担使命,继续留藏

三年以后,他工作期满,终于到了可以马上回到内地,安排理想的职务、回家为母亲尽孝、照顾老婆孩子的时候,西藏自治区党委考虑,现任阿里地委书记由于身体原因,已经不适应继续在那里工作,急需有人接替。经过反复斟酌,认为孔繁森同志党性强、作风好、有较强的独立决策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是最佳人选。便征求他的意见,问他能不能继续留在西藏、到阿里工作一段时间。这时,援藏工作任务已经完成,回山东是最自然的选择,但党和人民的需要,组织新的安排,让他经过反复权衡,再次做出了艰难的抉择,放弃了回家的机会,走向了海拔更高、离家更远、条件更艰苦、任务更艰巨的工作岗位。孔繁森看到了自己肩上承载的党的嘱托、人民的期望、历史的使命!他在致时任聊城地委书记陈延明的信中表示:“不管怎样,作为一个入党多年的同志,服从命令是第一位的!”这是多么铿锵有力的心声,既有着军人的刚毅,又有着坚定的党性。

他觉得对不起家人,不知道该如何对妻子说清这次选择的道理,也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他内心对家人的愧疚。便专门抽出时间,带着老婆孩子到北京游览了几天,趁着妻子高兴,才说出了自己的决定。其实,这位出名的大孝子,母亲最宠爱的老生儿,最牵挂的还是他那风烛残年的老母亲。

要走了,孔繁森默默地站在母亲身旁,轻轻梳理着母亲那稀疏的白发,然后贴在老人的耳朵旁,声音颤抖地说:“娘,儿又要出远门了,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要翻好几座山,过好多条河。”“三儿啊,咱不去不行吗?”年迈的母亲颤巍巍地抚摸着他的头问。“不行啊,娘,咱是党的人,咱得给公家办事啊。”孔繁森的声音哽咽了。“那就去吧,俺知道公家的事耽误不得。多带些衣服、干粮,路上别喝冷水……”孔繁森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痛苦,“扑通”一声跪倒在母亲面前,流着眼泪磕了一个响头,就恋恋不舍地踏上远去的征程!

赴任阿里,工作和生活条件就更加艰苦。阿里当年是什么样子呢?她处在祖国的西部边陲,平均海拔多米,含氧量不足内地的百分之六十,冬天则不到百分之四十,号称世界屋脊的屋脊,是人类生命的禁区。面积三十二万平方公里,全地区约有六万五千人。那里有一千一百多公里的边防线,与印度、尼泊尔等国接壤。(洞朗、班公湖、拉达克地区加勒万河谷冲突)九十年代初,地区驻地在狮泉河镇上,离拉萨一千九百多公里,当时大部分都是坎坷崎岖的土路便道,从拉萨到地区,昼夜兼程,也要走五天以上才能赶到。这里四季风沙飞雪不断,一年有九个多月的冰冻期,冬季最冷时可达零下三十多度,夏季最热时也不过十五、六度。当地有句顺口溜:“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八月下大雪,四季穿棉袄”。阿里人民多么盼望有一位有抱负、有能力、有献身精神的好领导,来带领他们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啊。

孔繁森同志视人民如父母,把阿里当故乡。年的春节,他没有回家看望母亲和妻子儿女,而是留在阿里与当地各族人民一起过节。当时我很受感动,还特意为他撰写了一副春联:“心系群众服务六万五,放眼世界立足四千三”,这六万五代表的是阿里人口数量,四千三代表的是狮泉河海拔高度,横批是“春风传情”。并亲手给他贴在了大门上。就是这除夕之夜,孔繁森在慰问完各族老干部后,回到宿舍已经是深夜了,他一个人走到院子当中,面向东方跪倒在地,泪流满面,为亲人、为母亲祝福。直到公务员梁福兴看到了,才把他拉到屋里,这时,孔书记身上的泪滴已经结了冰。在这个除夕之夜,孔繁森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忆昔去年节,举杯齐度春。今日来边关,独弹心中弦。但见一抔土,思乡伤心肝。伤心复伤心,不忍珠泪弹”。他把对母亲最深沉的爱,转化成了对人民的无疆大爱。

有人说,他选择到艰苦地区去工作是为了提职升官。他真是为了当官吗?与他同时期任职甚至晚些提拔,没去援藏的,当时不少人的职务都比他高得多,他把仕途中最好的年龄都奉献给了西藏人民。作为一个父亲,大女儿三次因等他推迟婚期,最后他也没能参加女儿的婚礼。他远在高原茶饭不思、有多么自责;作为一个丈夫,妻子去看他,刚到拉萨,突然患病需要住院做手术,他却在千里之外因大雪封山无法赶到,是自治区领导关照、老乡们帮忙抢救的,他的心里有多么难受。年12月2日,一个停电的晚上,他给小女儿孔玲写信说:“玲玲:爸爸快五十岁了,我要在今后的岁月,加倍多做点儿工作,给人民给社会多留点东西。玲玲,爸想你,想全家人,没办法,还是工作第一!”

孔繁森正是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并弘扬了一代代老西藏人用青春和生命铸就的老西藏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这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它彰显了对党忠诚、为民造福、为国奉献的的大忠大孝。

深入基层,排忧解难

一般人经过一次危难就会后怕不已,一生谨慎,但孔繁森却历经危难志不移,越是艰险越上前。他干事创业、造福群众的坚定初心,从没动摇!据原军委副主席迟浩田回忆,他和孔繁森两次见面,都听其说过“活着就干,死了就算!”的话,最后一次离孔繁森殉职只有四个月!这也说明,在那样艰险的工作生活环境下,孔繁森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随时做好了为人民牺牲一切的思想准备。

孔繁森曾在日记中写到:“阿里的贫穷是我们的耻辱,带领群众致富是我们的天职”。他说:“把群众想什么?要干什么?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要求是什么?要了如指掌。然后一步一个脚印地、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几件事。”

看到阿里的落后局面,孔繁森心急如焚,他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搞调研,找路子,做规划,用务实之心、谋事之心、创业之心,推进阿里的发展和稳定。在阿里,孔繁森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县乡度过,每次都要十天八天。饿了,他们就吃一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一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路不通就骑马,马上不去就步行。长时间骑马下乡,加之他有较严重的痔疮,经常磨得裤子血糊糊的,实在不行了,就拽着马尾巴走。不到两年时间,全地区个乡,他跑了98个,行程8万多公里!他下乡的特点是“四必到”,一是必到敬老院;二是必到学校;三是必到边防哨卡(车里常给带点新鲜蔬菜);四是必到贫困牧民家庭。

年2月,一场50年不遇的暴风雪,让还没有彻底解决温饱的阿里人民雪上加霜,雪灾增加了数以万计的灾民,五万多头牲畜冻饿而死,经济损失十分惨重。抗击雪灾时,孔繁森总是先到达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坚持走访最偏僻的受灾户。公务员小梁就劝他说:“书记,咱情况已经摸清了,受灾情况也录了像了,回去向自治区汇报就行了,你身体这么差,至于那些救灾粮款,让其他人送去不行吗?”孔繁森却坚定地说:“这么大的雪灾,我们不去,他就会认为党和政府不管他了!救灾物资到,和人到是不一样的!就算有一个人在那里,我也要去看看,让他知道,党和政府在关心着他,在和他一起跟自然灾害作斗争,让他们感到今生今世的幸福、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这番话,使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什么是初心、什么是责任!

孔繁森率工作队踏着齐腰深的积雪,深入到受灾最严重的革吉、改则两县,把每户牧民的受灾情况一一记在笔记本上,挨家挨户地走访牧民、分发救灾物资和救济款。2月26日深夜三点,由于连日超负荷的工作和长时间的高原反应,让有着医学知识的他预感到了死神的来临。他艰难支撑着身体,在笔记本上给公务员小梁写下了遗书:

“小梁,不知为什么我头痛的怎么也睡不着觉,我是在海拔近公尺的地方给你写的信,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我有一事相托:万一我发生了不幸,第一你不要难过。第二,你给地行领导讲不幸的消息不要给我家乡讲,更不能让我母亲和家属孩子知道。第三,你要每月以我的名义给我家写一封报平安的信。第四,我在哪里发生的不幸就把我埋在哪里。切记切记!”这封写在笔记本上的遗书,现已成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件齐鲁瑰宝之一。

经过艰辛的长途跋涉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阿里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后,他总结出了制约阿里发展的“三大瓶颈”和“六大优势”,制定了“北联新疆,南拓边贸,建设三个不同类型又互为补充的区位经济开发区”的发展规划,确定了“以开放促开发”的工作思路,为阿里打开向新疆全面开放的大门,解决了大量制约阿里发展和干部群众生活的十三个重大问题。尤其是他到北京九个国家部委争取到万的项目资金,从全国角度确立了阿里经济项目的战略地位,极大地提振了阿里干部群众的发展信心。让遥远的阿里不再籍籍无名,开始进入国家建设的宏观布局。

心系国防,爱撒军营

阿里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处在反分裂斗争最前线。孔繁森曾当过兵,与部队有着不解的情缘,他认为,关心军人就是关心国防建设的具体体现。在阿里任职期间,作为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不管多忙、多累,每到一地,总是抽时间,到部队看望驻军,为官兵排难解困,给大家送上党的温暖,为国家安全和边境安定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他跑遍了军分区每一个边防哨卡,为部队解决了巡逻车辆,为无人区哨兵送去新鲜的牛羊肉、蔬菜、录像带和卡拉OK机,解决了缺少执勤马匹和烤火的牛粪等问题,为巴尔兵站建立了投递点,为二十多位官兵的家属在内地解决了工作问题。他制定并部署实施了阿里双拥规划,全地区军政、军民、民族团结出现崭新局面,日土县、札达县等跨入双拥模范县的行列,军分区成为双拥先进集体,武警阿里支队也成为了落实基层建设纲要的先进支队。阿里地区双拥创建工作实现了零的突破。孔繁森在担任阿里地委书记兼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的一年零八个月里,由于高度重视边疆安全工作,成为改革开放以来,边境最安定的时期之一。

年4月的一天,我们支队在新疆叶城的新兵训练结束后,沿新藏公路运往阿里。这是一千多公里的高原山路,平均海拔米以上。当运兵车来到海拔5多米的界山大阪时,已经是深夜一点多了,寒风吹裹着雪花,在那白雪皑皑、一望无际的高原上,运兵车迷路了,在戈壁滩上转了四五个小时,大家又冷又饿,谁也不说话,都用皮大衣紧紧地裹着身子,卷缩在自己的座位上。天亮了,路也找到了,带车干部让大家起来活动活动时,看到有两位新战友一动不动,近前一推,这才发现他俩由于高寒缺氧而导致脑水肿,两个刚满18岁的孩子,还没等见到老部队的样子,就默默地牺牲在了雪山上。当天下午,新兵运到支队,我及时向地委书记孔繁森做了汇报,他一听说有两个新兵牺牲,十分震惊,马上亲自赶来看望官兵,并把自治区副主席卓嘎刚送他的氧气瓶和红景天口服液,全都带来送给了新兵,还亲手把口服液一瓶一瓶的拧开,喂到战士的嘴里,向父亲一样地安慰大家,使新同志们充分感受到了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党组织的温暖。

年9月17日,再有三天就是中秋节了。孔繁森同志在拉萨开完会,准备返回阿里,他让地委安七一秘书长到商店去买十盒月饼,安秘书长不解地问:书记,咱们明天离开拉萨,中秋节就在路上过了,买那么多月饼干什么。孔繁森说:你别问了,我路上有用!当他们离开拉萨三天后,走出了一千三百多公里,来到阿里地区的改则县,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他们带上月饼来到县武警中队看望官兵。改则县地处海拔多米,离地区五百多公里,其地理环境和艰苦条件相当于岗巴县。这年的中秋节,全县买不到一块月饼,战士们的这个节日过得很郁闷。孔繁森一看到战士们就说:“同志们中秋节过得怎么样啊,吃上月饼了吗?我给大家送月饼来了”。大家听后都激动得热泪盈眶,感激地说:“孔书记,您比我们父母想的都周到啊!要不是您,今年中秋节我们真的吃不上月饼了”。为了调节气氛,孔繁森就和官兵们一起搞起了联欢,唱起了歌曲《说句心里话》,当唱到“家中的老妈妈已是满头白发”时,他联想到自己那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声音哽咽,已是泪水洗面。就这样,大家亲切攀谈直到深夜,稳定了思想、鼓舞了士气,使官兵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安慰。第二天早晨,同志们含着恋恋不舍的心情送走了敬爱的孔书记。

刚正不阿,严以用权

习近平同志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指出,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能把农村的家属孩子“农转非”,转上非农业户口,吃上国粮,安排上班,领上工资,是多少家庭朝思暮想的期盼!当时,每年只有千分之几的指标,好多单位为此争得不可开交。本来符合条件的孔繁森多次做家属子女的工作,把机会让给别的同事。直到第一次援藏之后,领导按政策特批,他才把家属孩子转为城市户口。年孔繁森已担任行署副专员,新盖的专员住房本来有他的一套,远在西藏的他却让给住房困难的同志,让自己的家人仍住在简陋的旧房子里。

年7月,孔繁森带领阿里的同志到北京汇报雪灾情况,舍不得在饭店就餐,经常就近吃小摊。次数多了,随行的同志认为一个地委书记吃小摊不体面,跟随他的安秘书长也劝说:经常吃小摊卫生不能保证,还是到正规饭店吃饭。孔繁森却说:“咱阿里太穷了,想想还有饿肚子的群众,大鱼大肉咱们能吃得下吗?”孔繁森就是这样以身率下,不仅自己一身正气、严于律己,而且带领地委一班人,以朴素勤俭的作风,竖起了廉洁自律的好风尚。

孔繁森同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坚持人民至上,严谨用权,在维护人民的权益、为民造福中获得快乐,对损害人民利益的人和事深恶痛绝,从来不留情面。有一次,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柴腾虎陪孔繁森下基层,在大门口碰到一个人满脸堆笑地拦车,孔繁森面色冷峻理也不理,让司机开车照常前行,甩掉了那人。柴腾虎很是纳闷,平时一向和蔼可亲的孔书记,今天怎么生这么大的脾气?一打听才知道,这是个包工头,想承揽阿里的某个工程项目,昨天找到地委办公室,掏出五千块钱,想让孔繁森给有关部门打个招呼,让孔繁森了训一顿,把装钱的信封扔到门外,今天还不死心!

本家老乡孔某一直想开个门诊,由于缺少行医资格,想请孔书记找人特批,多次上门送礼恳求,孔繁森拒收礼品,严词拒绝,说人命关天岂能儿戏。后来,孔某贪图钱财非法接生,造成医疗事故,痛哭流涕跪在孔繁森面前,求他向有关部门说情,以逃避法律责任。孔繁森对他进行了严肃的批评,为他下了碗面条,看着他吃下,教育他主动到有关部门投案自首接受处理。

孔繁森始终按照中央反腐倡廉的要求,狠抓阿里的反腐败斗争,推动全区党风、政风出现根本好转,表现了一个地委书记应有的觉悟和担当。

从严治家,立德树人

治家首在孝道。孝老爱亲,仁爱谦逊是孔繁森的品德修养。哲人言:对母亲的态度,决定着一个人境界。母亲生活不能自理之后,孔繁森只要有时间,总是亲自给老娘端水端饭、洗脸、梳头、洗脚、剪指甲,在当时很多女儿都做不到的事情,细心的孔繁森经常这样做。年,他在聊城休假半个月,因为西藏有会需要提前回去,当他提前三天为母亲过中秋、喂完最后一口泡碎的月饼、最后一次给坐在轮椅上、93岁的老母亲梳头告别,尽了最后一次孝心……在家的十几天里,基本上都在家陪伴老母亲。孔繁森牺牲后,家人没有把真情告诉老母亲,瞒着过了四年后,老人家去世,终年97岁。

崇廉尚俭,艰苦奋斗是其修身齐家的基本准则。孔繁森在生活上极其节俭,经常吃的是白米饭就榨菜,工作一忙,开水泡馒头和方便面也是常有的事。他穿的许多衣服都打着补丁,熟悉孔繁森的人都知道,他的身上经常带着针线包,衣服破了就自己缝补。年8月,迟浩田总参谋长到西藏视察,来到了时任拉萨市副市长的孔繁森宿舍。在接待这位老首长时,他想起方便面箱子里还有几个蜜桃,赶紧拿了出来招待总长。迟浩田吃完洗手时,竟然没有找到香皂。原来孔繁森平时连香皂都舍不得买,只用便宜的洗衣粉。那天,因为家里没菜,孔繁森用栽在花盆里的韭菜,给首长包了几十个水饺。迟总长幽默地对他说:“繁森哪,你大概是世界上最节俭的市长了吧!”

严管厚爱,遵规守纪是其家风的优良传统。在莘县时,县委通信员发现孔杰的作业本、笔用完了,就从机关仓库里领出稿纸、圆珠笔、墨水,给孔杰拿去用。孔繁森发现后教育儿子说:“你缺啥我给你买,咱不能沾公家的光”。趁孩子还没用,赶紧给送了回去。

从孔繁森给小女儿孔玲的信中,就可以看出他对孩子细腻的关切和严格的要求。年9月20日,他在信中写到:在学习的同时,要注意锻炼身体,下了课不要光躺在床上,躺在床上看书的习惯要改一下。有时间看点文学和历史,要善于和不同性格的同学交朋友。”年12月2日,他在信中说:“要注意节约,咱不是怕花钱,主要是要养成节约美德,千万不要和同学比吃比穿,要知道全国还有不少县因财政困难发不出工资,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的部分群众温饱问题没有解决。殉职前,孔繁森在新疆紧张考察工作之余,给孔玲和同宿舍的同学,每人买了顶维族小花帽和丝巾,这几个孩子多年都叫他“孔爸爸”,这些没来得及送出的礼物,凝聚着他博大的父爱。

孔繁森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带动了整个家风。当记者问王庆芝怎样教育传承孔繁森精神和良好家风时,王庆芝没说出什么大道理。貌似词不达意的回答,却说出了一个和孔繁森精神惊人相通的、做人的真理:“常想着旁人、顾着外人,多喒也不能欠别人的情!”王庆芝教育子女要知足、要感恩、要惜福、要想着别人,首先要把本职工作做好。她退休以后从来不给单位添麻烦,也不允许子女亲友打着孔繁森的旗号在社会上谋取私利。70多岁的老人,又做过几次大手术,每次去济南看望子女或外出活动,都是用亲友的私家车,既不要单位派车,也谢绝纪念馆的接送。他的一个儿子、两个女儿早已成家立业、事业有成,孔繁森精神和优良家风在他们身上得到传承弘扬。

鞠躬尽瘁、为民献身

孔繁森常说:“来到西藏,我就是西藏人民的儿子。不能在家孝敬自己的父母,就把西藏人民当做自己的父母孝敬吧”。他始终把为西藏人民服务当做自己的初心。一次他去敬老院看望,见到一位老阿妈穿着一双露着脚指头的鞋子,脚都冻的红肿了,孔繁森二话没说,脱下鞋子,就把脚揣在自己的怀里,一边给老人暖脚,一边问长问短。第二天,他又用自己的钱买了一双新棉鞋亲自送来,感动的老人老泪纵横。

我们出早操时经常看到,不管天气多冷,他都是骑着自行车,前后各带一个孩子,送两个养子去上学,从不用公车接送。有一次,在一个寒冷的下午,养子曲印下课后从学校带回一个同学,看来是牧区的孩子,只穿了空心棉衣棉裤,并且破烂不堪,孔书记见状很是心疼,先给他们做饭吃了,然后给他洗了个澡,直接把自己的秋裤剪短,缝好边,给孩子穿上,让他们先睡下,再把小孩的衣裤缝洗干净,在炉子上烤干,第二天让孩子穿上干净暖和的衣服去上学。他把农牧民的孩子当做自己的骨肉来关爱,这细微之处,进一步彰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

孔繁森同志的遗书

阿里气候寒冷,孔书记又经常下乡工作,我爱人见他衣着单薄,就到商店买了几斤好毛线,利用工作之余给他织了一件米黄色的毛衣,使他穿在身上又轻巧又暖和。过了一段时间,书记来家里玩,我爱人就问,孔书记,给你织的毛衣穿着大小合适吗?孔书记笑眯眯地说:“我下乡时,见到牧区老阿爸穿的很破旧,就送给他穿了”。其实孔书记送给农牧民钱物和衣服是家常便饭,他每次下乡回来,自己口袋里的钱没了,衣物也不齐全,凡是群众需要的,不管是钱还是衣物,能送的都送出去了。

孔繁森有句名言:“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该境界是爱人民”。在他的生活里有一种思维逻辑,总是把付出作为一种快乐,那就是服务他人,幸福自己。他是善良仁义、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及时雨,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他心肠软,眼窝浅,很有同情心,考虑别人多考虑自己少,见不得别人有难处,有求必应,无求也帮,他心里存不住事,手里存不住钱。在阿里,孔繁森每月的补助当时是元,小梁替他保管着,他都是让换成10元的零钱,便于下乡给大家分发。人们在料理孔繁森的后事时,看到三件令人心碎的遗物:一是一台袖珍收音机,二是仅有的八块六毛钱;三是他的“绝笔”——去世前4天写的12条建议。如果你到纪念馆就会看到从西藏寄回聊城,写着孔杰收的几只木箱和纸箱,这里面装着一个地委书记的全部家当。

令人心碎的遗物:几件破旧的衣服

“孔繁森临死身上只有八块六毛钱,别人不信,反正我完全相信!”和孔繁森一起第一次进藏的聊城市原政协副主席宋来君,在接受采访时肯定地说。他见不得别人有困难,总是常常帮助别人,完全不顾自己。宋来君当时担任南木林县副县长,孔繁森任岗巴县委副书记,有次商量好一块回内地,随后赶到机场的孔繁森不好意思地找到老宋,让他帮着买张回山东的机票,他身上没钱了。熟知孔繁森习性的宋来君又好气又好笑:伙计,你忒没数了,回家连路费都没了?钱呢,又学雷锋了!孔繁森笑了,没置可否,最后是宋来君为他买了机票。

孔繁森能够自觉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用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歪风侵蚀人们思想、腐蚀领导干部的歪风,保持一身正气、廉洁自律、两袖清风、全心爱民的作风,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

孔繁森的“绝笔”——去世前4天写的12条建议。

精神不朽,激励后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高原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这就是对人民的爱心和对使命的责任所迸发出来的无私奉献精神,它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追求的永恒。五十岁的短暂人生,生命中的最后十四年,是孔繁森的初心践行期。这期间,他历经第一次援藏、第二次援藏、继续留藏,三次艰难的人生选择;岗巴坠马、拉萨车祸、革吉遇险三次生死考验,最后在新疆的托里殉难,把初心定格在为阿里人民谋幸福的征途上,为抚养孤儿三次卖血、为抢救藏族群众亲口吸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让这个身高1米8的山东大汉拥有了世人瞩目的精神海拔。

孔繁森的殉难,在阿里造成的悲痛不次于活佛的圆寂,人们称他为“活菩萨”,把他的照片供奉起来,为他念经祈祷。当CCTV记者采访孔繁森救助的一位老阿妈,问孔繁森书记是不是像你的儿子一样好的时候,没想到老阿妈回答出乎意料:不,他是我的父亲,我的父亲死了,我的福气没了!五十岁的孔繁森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儿子,却被七十岁的藏族老阿妈称做“父亲”,他把自己当公仆,却被阿里人民称为“活菩萨”,去世后照片被供奉在佛堂里。

历史总是选择那些为其做出奉献的人;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为她无私奉献的人!孔繁森牺牲后,被党和人民授予了他全国先进工作者、领导干部的楷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感动中国的“改革先锋”、新中国成立以来“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在西藏,“孔繁森式的干部”至今仍然是老百姓对人民公仆的最高称誉。他用大爱坚守初心、用生命践行使命,让每一位党员干部从他五十岁的壮丽人生中,体悟到忠诚坚定的理想信仰、不畏艰险的担当精神、开拓进取的优良作风、情系人民的公仆情怀、清正廉洁的高尚品格。

为了寄托哀思,当年我曾撰写了《贯彻党的大政方针的典范——孔繁森》一文,宣扬和学习他两度援藏,献身雪域的领导干部楷模、人民公仆精神。继而又写了《论孔繁森同志的潜在政绩》,文中说“善于谋全局、抓大事、会组织、重落实,是一位好领导。但像孔繁森那样富有战略眼光,能够树立一个光辉的榜样、形成一股良好的风气、带出一个坚强的‘班子’、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制定一个宏伟的蓝图的领导,才是一个有远见、有潜力的成熟的领导者”。张思德、雷锋、焦裕禄我们都学习过,但亲身接触了孔繁森之后,我才感到:不求名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对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工作像夏天一样火热的雷锋精神,勤政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集中的展现。在孔繁森的培养和精神激励下,当年他身边的一些干部,有的已经成长为国家部级领导,更多的是仍然留在西藏,继续为雪域高原做着无私的奉献。当年的副秘书长李玉建同志,就是其中之一。他一工作就在阿里,已近四十年了,为了照顾他的身体和家庭困难,组织上多次调他到气候比较好的地区工作,但他始终以孔繁森为榜样,主动要求调到比阿里更艰苦的那曲地区工作,现在是那曲地区人大副主任。目前,在西藏、乃至在全国,已经有成千上万的孔繁森在茁壮成长!

习总书记曾讲:“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弘扬孔繁森精神,就要像孔繁森那样把忠诚举在头顶,把使命扛在肩头,把为民作为习惯,把百姓看重如山,牢记宗旨别忘为了谁、牢记群众别忘依靠谁、牢记身份别忘我是谁,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候站的出来,危机时候豁得出来,通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我们要坚持学用贯通、知行合一,把孔繁森精神作为一把尺子、一面镜子,经常量一量、照一照,认真践行新时期好干部标准,不做政治麻木、办事糊涂的昏官;不做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官;不做推诿扯皮、不思进取的庸官;不做以权谋私、蜕化变质的贪官。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立足岗位做奉献,把初心变成爱心,把使命变成责任,把梦想变成行动,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答卷!(潍坊日报社融媒体中心记者孙瑞荣口述人刘成俊)

刘成俊简历

刘成俊,年2月生,初中文化,年7月在西藏参加工作,汽车修理工。年2月入伍。历任武警部队战士、班长、排长、指导员,年10月任武警西藏总队司令部副营职参谋,年10月任武警西藏总队司令部直政处副主任、主任,年7月任武警阿里支队政委,年12月任武警拉萨指挥学校政委,年9月任武警西藏总队副政委。年2月退役。年加入中国书协会员,年至年任西藏自治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现为潍坊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