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高原之西喜马拉雅山之北的阿里高原上曾有过一个延续了近八个世纪的繁华古国--古格王朝,它是由历史上与唐帝国死磕了几百年的吐蕃王室后裔西逃阿里后逐渐建立起的区域王国。其都城和王宫就坐落在如今的札达县象泉河畔一座突兀的土山上,都城由王宫、寺庙、碉楼、佛塔、洞窟组成,城堡依山叠建,居高临下,地势险峻,气势恢宏。

这个曾拥有近10万臣民,前后世袭了16位国王,延续了余年,拥有灿烂文明、盛极一时的古格王国却在年左右几乎于一夜之间销声匿迹,没有任何文字和语言记载这件事,甚至其十万子民后裔都不知去向,只留下阿里高原上蛮荒土林里的一座土山遗址。

在其后的三百多年里,古格成了一个陌生的名字,阿里高原乃至整个西藏的人们都完全遗忘了这个曾经的区域王国,然而这座记录了古格辉煌灿烂文化艺术成就的孤零零荒城竟幸运地保留了下来,它甚至保留着遭到毁灭的现场,唯一不能够了解的,就是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是天灾使然,还是祸起瘟疫,或是一场亡国之战?至今仍无确切答案,唯有陆陆续续探险而过的游客。

9号下午5点,我们五人两车穿过气势恢弘绵延几十公里的土林直接抵达传说中的古格遗址,站在一块空旷荒凉的坝子前,高原狂野的烈日即或是戴着墨镜也刺得你只敢半眯着眼,四周是森次鳞布土黄色的土林,几座白色的塔陵趴在空寂的沙碱地里,单调而孤寂。

一阵强劲的狂风卷着沙土弥漫在四周,一条黑灰色的碎石沙土路孤单地引向前方一座拔地而起的土山,半山腰一幢红色破败的房子孤零零地爬在山脊上。

古格王城依山而建,建筑和山体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从山脚望去,在高原令人炫目的阳光下,很难分辨出哪是山,哪是建筑,浑然一体的山城,让人感慨古格王朝曾经的雄伟和繁华。

一块“古格王国遗址”的石碑,意味着我们即将迈入几百年前一个盛大王国的故地,怀着几分好奇几分神圣的心情推开一扇尘封了多年的古国之门。

其实大凡藏区的寺庙和建筑,因藏传佛教众多的流派之分和玄幻的神话传说,要是没有解说给你讲历史和典故,自己懵懂地进去可能是蒙圈地出来。我们进景区时,已是5点过,估计解说、喇嘛均已休息,于是我们只得在强劲的大风和扑面而来的沙尘中东一头西一头乱窜。

至于网友所说的红庙、白庙、度母殿和轮回庙均已关门上锁,只能远远地看看而已,至于寺内留存的几百年的精美壁画那就无缘一睹真颜了。

古格遗址海拔大概在米,与拉萨的海拔差不多,从地面到山顶的王宫约米左右,爬米小山在内地是小easy,但在这里就是相当的困难了。

当我们爬到第一层后山时,同行的四位就不愿再往上走,决定就地休息然后下山等我,于是我单枪匹马扛着相机往上冲。

在这样高海拔地方,氧含量只及内地平原地区70%不到,管你身体多牛多棒稍稍来个爬坡上坎或者蹦跳几下马上气喘吁吁。

上山的路在山壁间七弯八拐,并且台阶陡峭,期间在山下休息的同伴们催了我两通电话,我只得边爬边拍边赶路,到最后几乎得手脚并用连爬带跑,在粗重急促的喘息声中,心脏“呯呯”直响简直要蹦出来,中途不得不停下来弓着腰大口大口地喘气,方能补充必要的氧气。

因一阵急走,要命的高反不期而至,大汗淅沥,双腿象灌了铅一样还不停打顫,赶紧靠在一处山壁就地半瘫坐下,真担心自己会一口气吊不上来,over在这荒山之上,那种痛苦可想而知啦!好在几分钟后元气有所恢复,又爬起来继续往上。

想想当时之所以感觉那么累那么痛苦,主要是这趟我下定决心要爬到山顶王宫的地方,而同伴们在山下又催的紧,为了赶时间,只有拼着老命尽可能快地往上冲,而这在高海拔地方连续的剧烈活动是个大忌。

后来他们四人看我一时半会儿没下去,就先行开车回县城,留下我一个人再慢慢回去,于是坦然地尽情拍照慢慢攀爬,一下子感觉轻松许多。

山上狂风怒号,垭口和洞穴处发出凄厉的啸声,让人胆颤心惊汗毛直立,几次仰头看看蓝天边上的残墙破坯,几乎都要放弃。当时一直在想这路既不能骑马,又不能抬轿,不知当年的王公贵族们平常是如何上山,难道他们从不下山或到其它地方吗?另外土山上常年狂风不止,为什么会挑选这地方来建造王宫?

站在山腰第二层平台处,极目四望,一片荒凉,没有绿色,没有人烟,没有生机,只有光秃秃的土林,你无法想象,多年前这里曾有一个宏大繁华的王城,周围还散布居住着近10万的臣民。

对面土山上密布着蜂窝状的洞穴,象极了陕北的窑洞,一层一层垒起来,简直是一个立体城市,据说那里曾是普通臣民居住的地方。我在想,在阿里高原这个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地方,没有树木,冬天寒冷无比,住在那样的土洞内,能抵挡住零下几十度的低温吗?

上山有几处是在山体内凿的坑道,洞内很窄,仅容一人通过,不过走几步总有在西北边悬崖上开的通风口,透过洞口你能看到远处鳞次密布的土林。

01:05

这里刚好有一段上山的视频,狂风大作,几乎吹得人站立不稳,自己也喘的厉害。

从冬宫通往山顶王宫的路目前只有唯一一条暗道,洞很小很窄,要是上山的和下山的游客在这里相遇,只能有一位先行退回去让行才行,绝对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整个洞内借助几个采光孔可依稀看清路面,你得弓着腰手脚并用小心翼翼地往上爬,稍不注意就会碰到头,狭窄的空间内只听到自己粗重的气喘声。

上方终于透出一丝亮光,侧身艰难地钻了出去,从幽暗的地方一下子暴露在高原强烈的阳光下,好半天才敢微微睁开眼睛细细打量周围的一切。

曾经的王宫,整个帝国的中心所在,而今只是一片林立的高低错落的残墙断壁,大概有上千个平方,右侧是一条往外倾斜的没有护栏的便道,外面就是毫无遮挡的光溜溜的悬崖,猫着腰小心通过,从谷底冲上来的狂风,几乎能将人刮走,要是一脚滑向山崖,掉到米的山下,估计就真的报销啦!

整个山顶的建筑都已毁灭殆尽,屋顶所有的附属建筑都已不复存在,只留下几面斑驳残缺的土墙告诉你那里曾是房间,或是大殿,或是议事厅……

有几位勇敢的游客站到了地势最高的圆弧形的土堆上拍照,几缕破碎的经幡在狂风中猎猎作响,远处是蓝天下灰白色的土林。

王城南边的土林脚下竟然有水渗出

站在王宫居高临下遥望周边的土林高原:东边是一片空旷的灰白色沙碱地,南边和西边是相临较近的环王宫的高大土林山,而北边开阔的地方就是缓缓流过的象泉河,再远处是绵延的土林城堡。据说当年环王城四周有近10万臣民居住,想必一定是沿象泉河滩头绿洲,依山傍水,众星捧月拱卫起这座王城。

关于这个十万之众,对内地人来讲可能不以为然,但在阿里高原这里算是一天文数量,你想想在世界屋脊的屋脊之地,自然条件极度恶劣,居住的人口少之又少,你想想现在的札达全县2.4万平方公里,都只有区区的1万人口,在几百年前,古格国幅员是多么辽阔王城该是多么繁华啊!

一个人在山顶匆匆转了一圈,除了残墙断壁一派荒凉的确也没有出彩的风景,在这里如今已无法领略曾经威震阿里的古格王国的恢弘气势,只有这与土林融为一体的荒城,荒野千里,一派死寂,了无生机。

经现代考古专家的发掘整理,我们基本知道整个古格王城是建在这座土山上,建筑分上、中、下三层,依次为王宫、寺庙和民居,遗址的外围建有城墙,四角设有碉楼。

王国在年消失以后,王城就尘封了余年,其建筑和街道,文字和宗教,壁画和艺术风格,都保留着年前的样子。只是除了几间寺庙外全部房舍都已经坍塌,只剩下一道道直立的土墙残壁。

从现存的土坯残墙来看,作为最顶层的王宫,当年肯定会有雄伟、辉煌的附属建筑,虽然阿里这地方缺少树木,但并不意味建造王宫就不会使用大量的木材,它可以从印度或其它地方大量输入而构建宫殿,从现存的废墟上也可看出一些迹象,一些土坯墙上仍残存有木质的窗架和门框。

另外,如果没有相当规模豪华的附属木建,那上下王宫如何解决?难道国王及后宫从不下山?国王会从那条阴暗狭窄的暗道通行?王公大臣都从那个唯一的仅能容一人上下的暗道钻行?

这一点我觉得可以从建于公元7世纪的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一窥古格王城的建筑特点,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迭,殿宇嵯峨,气势雄伟,屋顶和窗檐用木制结构,飞檐外挑,屋角翘起,铜瓦鎏金,用鎏金经幢,宝瓶,摩蝎鱼和金翅乌做,脊饰。

而作为吐蕃后裔的古格肯定会或多或少参照他们先皇曾经的宫殿,甚至照搬以前的布达拉宫都完全可能。

布宫是建在拉萨的玛布日山上,依托整体的基岩,将基础直接埋入岩层。墙身全部用花岗岩砌筑,高达数十米,每隔一段距离,中间灌注铁汁,进行加固。

而札达这地方没有石头,只有土山,因此在象泉河畔,借助突兀的扎不让山,土山四周刀切般的悬崖就是天然的防护屏障,再依山而建庙宇、民居及宫殿,群楼重迭,殿宇嵯峨,气势雄伟。

屋顶和窗檐用木制结构,飞檐外挑,屋角翘起,铜瓦鎏金,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活脱脱照搬一个小一号的布宫,有什么不可能呢?

王城内有编号的洞穴(窑洞)

另外古格王国将王宫修在这孤立的山顶之上,既有军事上防卫的考虑,还有政治上王权的考量,藏传佛教政教合一的存在形式,让王宫处于最高点,寺庙佛教拱卫其下,凌驾于万民之上,等级森然,环顾四周,俯视万民。

深深挖进砂石的人手印,游客还是古格人

但即或是固若金汤的铜墙铁池,在17世纪被废弃后,经阿里高原多年的恶劣自然气候的摧残:冬天冰雪的浸蚀,春天融水的冲刷,强紫外线的照射,狂风飞沙的肆掠,王城外部木质和附属建构逐渐风化、腐蚀、剥落,最终消融在土林的风沙里,只剩下光溜溜的残墙断壁一座废墟。

烈日西垂,狂风依旧!6点多的阿里高原天空依然明艳依然,蓝天如镜,白云朵朵。一个人拖着疲惫的双腿,走下山来,回头望望金字塔般的古格王城,荒芜苍凉。人们忘却了曾经在北喜马拉雅山区强盛辉煌的的古格王国,但历史至少还记得失落在荒野里的古格王城遗址。

无论曾经多么辉煌多么荣光,终归只是历史长河中一粒尘土而已,尘归尘土归土,而古老而神秘的古格王国终归只属于这一片荒凉的土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600.html